22.《我们奇妙的世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我们奇妙的世界》教案

资源简介

我们奇妙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多音字的正确用法。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和观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力。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好事物,珍惜生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世界的热爱之情。
(2)掌握生字词及多音字的正确用法,积累语言材料。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 亲切询问学生眼中的世界
师:同学们,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熟悉又充满神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发言,表达各自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
②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的奇妙
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呢!那么,你们是否曾经注意到过身边那些奇妙的事物?它们可能很小,但却充满魔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与发现)
(2)视频或图片激发兴趣
① 播放世界奇妙景象的视频或图片
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世界的奇妙,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和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景象是否也触动了你们的心灵。
(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学生观看)
② 提问学生,引发学生思考
师:看完这些视频和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这些景象有没有让你们想起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一些奇妙事物?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③ 引出课文主题
师:看来大家都被这些奇妙的事物深深吸引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世界奇妙的文章——《我们奇妙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更多奇妙的事物吧!
(二)新课学习
(1)自主阅读课文
①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词及多音字,如“呈”(呈现)、“幻”(幻想)等,并记录在课本上,以便于后续学习与巩固。
②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利用课本上的拼音提示进行自主拼读,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2)教师范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与韵律。
②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发音、语调和停顿,感受文章的情感与美感。
(3)分段讲解课文内容
①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天空部分,讲解作者对天空颜色变化的细腻描写,如“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
② 接着,教师讲解大地部分,通过分析作者对植物生长、水果颜色及季节变换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大地的生机与美丽。
③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互动探究与交流
①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哪些描写天空和大地的句子特别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句,并尝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 学生分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
③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教师总结并补充。
通过以上新课学习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将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多音字的正确用法,并通过互动探究与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也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三)提出问题与讨论
(1)细品文章结构
① 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世界的奇妙?为什么?
答案:文章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描写世界的奇妙。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作者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世界的无限魅力。
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天空和大地的描写来展现世界的奇妙。通过讨论和回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结构层次,并理解作者从天空和大地两个角度入手的意图,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探究修辞手法
① 问题:作者在描写天空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在描写天空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将云彩比作经过雕饰的艺术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彩的奇妙形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用拟人的手法,让雨点具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② 设计目的:通过对修辞手法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发掘具体事物
① 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来体现世界的奇妙?你能找出几个例子吗?
答案:作者通过描述雨后水洼的映射、夜空中群星的闪烁、水果诱人的颜色等具体事物来体现世界的奇妙。例如,“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通过水洼的映射,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具体事物,通过寻找和分析这些事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来体现世界的奇妙,并学会在观察和写作中运用具体事物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具体事物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观察和写作中关注并运用具体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4)对比自我感受
① 问题: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世界和你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作者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神奇与美丽,通过细致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而我眼中的世界虽然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但往往因为缺乏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感受而显得平淡无奇。
分析: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比作者笔下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通过反思自己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认识到自己在观察和感受自然方面的不足,并激发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热爱之情。
②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作者观察自然世界的差距,并鼓励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小组合作探究
(1)交流讨论问题答案
① 小组讨论课文内容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出了四个问题,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讨论,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并讨论问题的答案。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启发和帮助。)
② 分享交流成果
老师:好的,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吧!
(学生代表依次上台分享,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积极补充和评价。)
(2)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① 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
老师:通过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赞美自然之美。那么,你们在读完课文后,有没有被大自然的奇妙所打动呢?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② 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审美情趣
老师:是的,大自然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奇和美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事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热爱之情。
(学生认真听讲,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浓厚兴趣。)
(五)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谈奇妙事物
① 分享个人观察体验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一些奇妙的事物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给大家讲讲吧!”
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奇妙事物,如彩虹、露珠、落叶等,并描述它们的美丽和神奇。
② 讨论奇妙之处的共同点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这些奇妙事物有哪些共同点呢?它们为什么会让我们觉得奇妙?”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奇妙之处的共同点,如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多样、生命的活力等。
(2)小练笔实践运用修辞
① 回顾课文修辞手法
教师梳理:“课文里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大家还记得哪些修辞手法吗?”
学生回顾课文,列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简单描述其作用。
② 尝试运用修辞进行小练笔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大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个你观察到的奇妙事物。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小短文。”
学生动笔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建议。
③ 分享交流作品
完成后,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六)结合课文赏析
(1)赏析文中比喻手法
① “我们看到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赏析:这句话用“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来比喻闪烁的群星,使星星们仿佛成了小小的光源,为漆黑的夜晚带来了一抹温暖的光芒。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作者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星空的美丽,更引导我们想象这无数个微小光点的力量汇聚成的璀璨星空。
② “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赏析:作者用“如同经过雕饰一样”来比喻云彩的形状,让我们感受到云彩在天空中飞行的姿态仿佛是被精心雕刻过的艺术品,每一朵都独一无二,充满了奇妙与惊喜。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云彩的美,更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2)师生问答互动,深化理解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哪些比喻手法?它们分别用来比喻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指出文中其他比喻手法,如“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等。)
② 教师总结:“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这些比喻手法不仅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现在,请大家试着模仿这些比喻手法,也来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奇妙世界吧!”
设计目的:通过师生问答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并通过模仿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环节,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奇妙世界。
(七)字词解释与句子分析
(1)生字生词与拼音标注
① “呈”:chéng,此字意为展示、展现,常用于描述事物或景象的显现。在课文中,“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一句中,“呈”字生动描绘了天空颜色的渐变过程,帮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变幻之美。
② “幻”:huàn,意为变幻、想象。课文中的“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便使用了“幻”字的含义,形象地表现了云彩的多变与美丽。
(2)句子分析与修辞赏析
① “夏日的清晨,太阳升起,带来新的一天。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形象描绘了夏日清晨天空颜色的变化以及太阳的热烈。同时,也通过“慢慢”一词,展现了天空颜色的渐变过程,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场景中。
② “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落日余晖的变幻比作有人在天空涂色,生动表现了落日时分的美丽与神奇。同时,也通过列举金色、红色和紫色等颜色,增强了学生对落日美景的视觉感受。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我们掌握了生字词及多音字的正确用法,学习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热爱和好奇心,去探索更多奇妙的事物。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多音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一篇关于自然美景的小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