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预习新知】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局面的形成:
①东汉末年, 、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②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 。
③刘备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 ,简称蜀。
④孙权定都建业,国号
(2)并立和结束:
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②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③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④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统治
(1)五胡内迁:
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
(2)八王之乱:
性质 诸王对 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影响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 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
成因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 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影响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十六国
(1)形成: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性质:大部分由 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 的典章制度。
(3)民族交融:
①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②民族 仍然广泛存在。
(4)淝水之战:
时间 4世纪下半叶
双方 氏族建立 的进攻东晋
结果 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后,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3、南北对峙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 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
(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
4世纪末,鲜卑 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______;改鲜卑姓为 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 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巩固训练】
1.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3.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4.北魏孝文帝按照周礼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的理论框架,把“礼本刑用”付诸实践。其法制改革从手段到内容都体现出隆礼义、重教化、慎刑罚三环紧扣的治国原则。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B.封建礼法开始实现融合
C.周礼成为刑法根本原则 D.以礼入法成为治国理念
5.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
6.《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1972年,吐鲁番出土开元四年(716年)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片,包括《雍也》至《乡党》五篇。据此可知,魏晋以来( )
A.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B.民族交融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加强 D.西域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7.下列措施反映了(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
8.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9.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以及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历史现象,其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丧失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南方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D.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10.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和所学可知,下层武将代表的是寒门庶族地主,其势力崛起,而门阀士族势力走向衰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军队控制权的剧烈变化,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A;B信息“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体现了清月在魏晋以来逐渐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B正确;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说法明显错误,南北朝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中原文化排除。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可知,西晋初期,同姓王权力较大,这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
大封同姓王与门阀势力无关,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并未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并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酿成“八王之乱”,排除B项:
刺史职能在东汉就已经改变,排除C项。
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把‘礼本刑用’付诸实践”“隆礼义、重教化、慎刑罚”可知,北魏将礼仪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以礼入法成为治国理念,故选D项;法律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材料仅是将礼的思想和原则渗入法律中,无法体现体系完善,排除A项;封建礼法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融合,排除B项;“根本原则”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之际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口南迁的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故选D项;A、B两项均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A、B两项;北方汉族人口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转移,因果颠倒,故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考查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之前的高昌就已经设有官学,并以《五经》等为教材,教授学生。而吐鲁番出土文书有《论语》等典籍,这些书籍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已成为西州地方学校的教材,且与中原地区学校教材无异,这说明魏晋以来西域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融趋于一体化的现象,故排除C。
7.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本题主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唐玄宗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孙路琼之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讥讽出身卑微;孝武帝认为路琼之不应该拜访王僧达,王僧达是门阀士族,不应该惩罚王僧达,故可知南朝时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庶族地主的信息,得不出庶族地主力量大小,排除C项;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劳动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仍然保持,排除A项;南方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