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预习新知】
(一)隋朝兴亡
1.隋朝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 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3)建设
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窖极欲,3次大举征伐
②兴建 城。
③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重要作用。
(4)灭亡
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3次大举征伐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②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
(1)建立:618 年,李渊在 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 年,李渊在 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学而致用:
题2、唐帝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个强大帝国的建立者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杨坚 D.刘邦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①概念:626年, 继帝位。在他统治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少有的 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②表现: ,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 。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高宗在位时,皇后 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 。在她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①概念:712年,唐高宗之孙 即位,是为唐玄宗。他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 ,史称“开元盛世”。
②表现: 政治:选贤任能,改革 ; 经济:发展生产;
社会:大兴文治; 军事:改革 。
3、唐朝的民族交融
(1)突厥:兴起于 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 、 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 ,唐朝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2)回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 ,8世纪中叶时又灭掉反叛唐朝的东突厥。
(3)吐蕃: 前期,吐蕃赞普 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 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 、 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 。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4)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
(5)对西域的管理: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 都护府和 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唐朝的民族交融
(1)突厥:兴起于 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 、 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 ,唐朝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2)回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 ,8世纪中叶时又灭掉反叛唐朝的东突厥。
(3)吐蕃: 前期,吐蕃赞普 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 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 、 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 。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4)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
(5)对西域的管理: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 都护府和 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 和 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经过: 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884年,起义以失败告终。
3、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更迭
(1)灭亡: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 。
(2)五代政权: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 、后晋、后汉、 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 。
(3)十国局面: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 、 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 ,称为 “十国”。
(4)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 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巩固训练】
1.有学者指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武则天的这一施政措施( )
A.实现了选官公平公正 B.降低了选官的标准
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使取士标准多样化
2.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在接受少数民族的臣服之后,允许他们保留军队,但唐朝政府享有征调权,这样不但有效地利用了少数民族守疆卫土,而且有助于少数民族上层维护自身的统治,并且客观上也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据此推之,这一政策( )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藩镇的管理 B.弥补了政府控制力不足问题
C.推动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D.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朝贡关系
3.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4.某位学者将唐朝绘制成下图的多重型帝国构造示意图,出现这种帝国构造的原因有( )
①唐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对边疆的管理与内地趋同
③唐朝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据史书记载,古国高昌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 B.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 D.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6.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呈扇形分布,东北至涿郡,东南至余杭,西通关中。同时炀帝对洛阳城内的自然水系和漕运进行了修整,使之成为河北、江淮、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漕运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B.促进了运河流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推动了沿岸市镇的兴起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
7.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冪羅(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周朝之后,冪羅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 )
A.纺织业技术水平高 B.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8.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9.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诏修史书,于贞观十年修成《梁书》《北齐书》等。《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北齐书》认为“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书》认为隋亡是因为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统治者( )
A.宣扬君权神授 B.重视民生
C.鼓励秉笔直书 D.虚美隐恶
10.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可以看出武后执政后,重视文治,重视科举,使得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没有选官制度的对比,无法突出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科举制更加受重视,未涉及取士标准的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这一政策在维护少数民族上层利益的同时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有效弥补了政府对边疆控制力不足问题,选B;这一政策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是针对藩镇,藩镇出现于安史之乱后,主要分布在内地,A错误;元朝边疆政策推动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错误;朝贡关系虽然可用于民族关系,但侧重于对外关系领域,且材料主旨与朝贡无关,D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可知,唐代岭南地区和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种植和收获多次,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岭南地区和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种植和收获多次,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没有体现农作物种类增多,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作物品种改良的问题,无法得出农作物品种改良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产量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的结论,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从图中看出中央王朝直辖的区域在中央,羁縻府州在第二层,体现了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而这与唐朝对边疆的治理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有关,②③正确,C项正确;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族问题无关,①错误,排除A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对外政策,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昌由“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的转折是唐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设安西都护府统辖,此时唐朝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对土地兼并持抑制政策,故选D项;高昌在安史之乱后才被回鹘侵占,排除A项;“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是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及网络化布局,使得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推动了运河沿岸市镇的发展,C项正确;隋朝时经济重心尚未向南方转移,排除A项;材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沿岸市镇的兴起发展,运河流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运河的修建并没有改变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唐初到玄宗,贵族女子从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转变为不需要遮蔽的胡帽。这反映了唐朝贵族妇女观念逐渐开放,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帽子的款式,未涉及纺织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来自少数民族的胡帽,未涉及中外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贵族妇女日益开放,不能得出贵族生活奢靡,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内容。A.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的房屋布局不同,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故B项正确;C.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化,故C项错误;D.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与“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这些描述更直接地体现了唐朝统治者鼓励史家秉笔直书,即要求史官们能够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不隐瞒也不夸张,这是唐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C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明君主的权利来源于“天”或者“神”,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唐朝统治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排除B项;《梁书》与《隋书》的结论确实体现了对于民生的重视,但是无法体现《北齐书》“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的结论,排除B项;虚美隐恶是指故意掩饰或夸大君主和王朝的优点,隐藏或淡化其缺点和错误,这并不符合上述史书对前朝灭亡原因的真实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榷盐法”实施后,食盐由商人直接卖给百姓。市场化运作后,商人只要有利益,就会出售,因此深山幽谷中的百姓也能得到食盐,这说明“榷盐法”的实施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C项正确;价格由商人决定,是商人与百姓直接交易,没有提升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榷盐法”的实施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借贷关系“普遍化”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借贷关系没有普遍化,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