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汉武帝:儒学_______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①_______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________的思想,渐趋_________
③儒学吸收____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①_________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___”
②主张以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①奉行_________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对后世影响最大
2、社会反应
灭佛运动
原因:佛教盛行,__________,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
表现:①南朝_________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4次灭佛)
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儒学复兴
背景: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__________受到挑战
②唐中期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实质: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和_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
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易错提醒 :“三教并行”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 的田园诗、 骈文、南北朝 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隋唐: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 和
“诗圣”。
2、书法
(1)魏晋南北朝: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草书、行书和 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2)隋唐: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 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 和 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 为代表。他提出 ,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 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 多样。 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 ,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 。
4雕塑
(1)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 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 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 是在3.141592 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 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
5、印刷术和火药: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6、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 长度。
7、医学:医学家 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 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1)中印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 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 。唐朝的高僧 ,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 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 。
(2)中日
①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②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③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 。
(3)影响:
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 ,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唐都城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 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4、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 、 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巩固训练】
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3.甘肃敦煌出土《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一现象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
C.中国传统道德经由丝绸之路外传
D.宣扬孝道成为了佛经的主要内容
4.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出现过大力崇佛的皇帝,也出现过几个灭佛的皇帝。如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
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
5.“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 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6.在材料来源上,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在写作内容上,其“起自耕农,终于醯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是一部以农为主,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书的作者是( )
A.氾胜之 B.贾思勰 C.王桢 D.徐光启
7.佛教传入中国后,提倡以行善积德为主要途径来追求佛法,这与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和仁爱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中国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观音也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这种情况反映了( )
A.中原文明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B.地理环境决定佛教的嬗变
C.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
8.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9.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
10.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据题干可知,大豆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大豆可以与其他作物轮种,在传统的北粟南稻的基础上,大豆种植范围的扩大,表明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故A正确。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长期在南方,仅仅从题干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排除B。C.生产工具的变革在题干未体现,故排除C。D.大豆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而非根本改变,故排除D。故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项正确;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夸大了中国佛教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与中国儒家伦理的融合,而非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昊天之恩,岂能不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被唐代僧人编入佛教经典,由此可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这说明对待道教、佛教的态度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武则天采取兴佛抑道的政策,所以“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的说法不能全面解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C
解析: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所以A错误;“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虎溪三笑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烩面作品中时有出现”可知,传说“虎溪三笑”中有儒释道三教的人物,并且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所以C正确;材料内容与绘画风格无关,所以D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题干情境的关键信息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符合。氾胜之是汉代农书《汜胜之书》的作者;王桢是元代农书《农书》的作者;徐光启是明代农书《农政全书》的作者。A、C、D项排除。故答案为B。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强调道德和仁爱的传统的影响,提倡行善积德,受到宗法社会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观音也由男变女,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这些变化是头了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特点,体现了佛教的本土化,D项正确;
佛教适应中国文化作出的改变,体现佛教本土化,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这是文化交流影响的体现,仅凭此不能断定文化优劣,排除A项;
地理环境影响而非决定佛教的嬗变,排除B项;
佛教传入中国后保留了基本教义,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盛唐书法艺术具有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特点,并且米芾认为某书法家的作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结合所学可知,楷书符合上述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唐代的书法艺术,而小篆主要在秦朝时使用,且具有平衡对称、上松下紧的特点,排除A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而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故排除C、D两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但是在唐代,莲花纹是瓦当设计中的主流,而莲花纹与佛教密切相关,这说明当时佛教盛行背景下,瓦当设计受到了佛教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唐代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并不能凸显出佛教在瓦当设计中的独特性,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常识,排除B项;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商,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故排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