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预习新知】
(一)选官制度
1、汉朝察举制
开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 。
2、魏晋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发展
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 ,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 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 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形成和完善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 中的考试因素加以的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②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 。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
③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 。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2)影响: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 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中朝决策机构:汉武帝时期,以 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 逐渐被架空,具体事务分由 职掌。
(2)外朝执行机构:汉武帝时期, 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 ”。
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 和执行等权力。
(2)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
①隋文帝时, 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②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 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 之职。
(3)唐太宗时,完备三省六部制
①唐太宗时常给 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②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 。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 。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尚书省下设 六部,分工处理各项 。
④九卿则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 。
(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 上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 。
2、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 ,一夫一妇每年纳 为租,纳 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 。
3、租庸调制: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 也有了保障。
4、两税法:
(1) 背景:天宝年间, 和 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 和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 和 两次纳税。
(4)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巩固训练】
1.据统计,唐代政府放榜总数为266榜,取士总数为6603人,年均取士为23人;而两宋时期放榜总数为130榜,取士总数为110000人左右,年均取士340人。相比于唐代,两宋( )
A.统治时间更为长久 B.读书人素质比较高
C.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治国理念有所不同
2.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查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 )
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
C.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 D.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3.唐代对御史的考核,除了有流内官通用的德、慎、公、勤的“四善”标准外,还有针对御史的职责性质界定的特殊要求,即“访查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这表明唐代( )
A.监察制度已基本完备 B.对监察官的考核严格
C.御史的地位有所下降 D.政府行政日益理性化
4.唐代科举主考官取人常取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保证了平民利益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抑制了士族势力
5.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规定意在( )
A.降低政府税赋的征管成本 B.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C.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D.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
6.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
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7.魏晋时期,中正的选拔,先由“三公”之一的司徒选召,然后由州郡举辟,再由大中正推荐、行让。中正人选,首先应是上品人,而且须德高望重。上述规定意在( )
A.提高选官质量 B.加强监察 C.削夺士族特权 D.削弱相权
8.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诞生于中国6世纪末的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9.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有意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并最终将其架空;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确立了三省长官并重的局面。这实质上反映出,唐太宗时( )
A.三省重新进行职能分工 B.三省体制已名存实亡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D.宰相权力最终被架空
10.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政府放榜总数为266榜,取士总数为6603人,年均取士为23人;而两宋时期放榜总数为130榜,取士总数为110000人左右,年均取士340人”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因此录取人数较多,D项正确;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相比之下唐代统治时间更长,排除A项;B项描述没有史实依据,排除B项;唐代是大一统王朝,疆域远超宋朝,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给事中所负责的职权范围及其“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门下省及其下属官员有监察和谏议的权力,这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故选B项;提高效率需要三省之间的有效配合,排除A项;给事中没有选官权,唐朝给事中的设置不能扩大选官范围,排除C项;给事中的设置“完善”而非“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对御史有普通官员之外的额外考核标准,说明对御史的考核更加严格,而御史属于监察官员,B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对监察官员的考核要求,并不能说明“监察制度已基本完备”,排除A:根据对御史的考核标准并不能说明御史的地位下降和政府行政日益理性化,排除C、 D.
4.答案:C
解析:根据“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可得出学子通过漫游,结交有识之士,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提升官员素质,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来源无关,来源都一样,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并不能保证平民利益,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针对士族势力,排除D项。
故选:C。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及所学知识可得,折纳制度征收不同的赋税,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这也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收赋税征管成本的提高或降低成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富商大贾在征收赋税过程中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整首的赋税不仅有农产品还有实物等,不能体现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唐朝时期官员任免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唐中宗李显不敢完全和公然违反这一规定,采用“墨敕斜封”的做法,反映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三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而非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共同议事,未提及中书门下的出现,无法得出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未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正人选,首先应是上品人,而且须德高望重”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的选拔力求品德较高,有利于提高选官质量,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选官制度,与监察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相权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发明”的着眼点即是出发点或者是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六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在当时,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员、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故答案选择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架空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仆射,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并设置政事堂议事制度,目的是牵制最初地位较高的尚书省,平衡三省权力,从而使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项正确。“三省重新进行职能分工”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三省体制已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地位相当,而且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宰相权力最终被架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A.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通过中央的三省决策,并不能体现出合理性。B.罢免将相涉及到中央高级官员,有很多的将相可能就认命于三省六部之中,所以绕过中书门下省,有利于防止官员擅权的现象。C.材料是体现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而不是宰相之间相互制衡。D.不是要强化皇权,而是要防止三省官员擅自用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