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4)边疆农业: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品经济繁荣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2.货币需求剧增
(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繁荣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3)南方优越的由然地理条件。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2.过程
(1)江南地区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燕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端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南北经济趋向干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南移开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3)南移继续:北宋时期,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移完成: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5)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重新开通了大运河,缩短了航程。
③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影响
(1)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
(一)宋朝时期
1.门第观念变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关系减弱
(1)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控制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土地兼并严重。
(3)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二)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影响,上书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巩固训练】
1.与前代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不同,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也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这种变化( )
A.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增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D.流动了阶级门第观念
2.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
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3.宋代科举考试不仅有进士科,还有制举、词科和武举考试。制举旨在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词科则是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武举主要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据此可知,宋代( )
A.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B.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
C.科举考试程序日益完善 D.选官途径呈现多样化
4.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许于宅前后多占地、相亭馆、开池塘……不许过三间”;而到了嘉靖以后,陕西、豫北等或绅或商的住宅多为多开间尤其是五开间,并成为这些地区民居基本形制。这表明( )
A.奢靡之风影响社会风尚 B.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降低
C.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5.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关于税收政策,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税收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税外,80%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提出该政策主要基于( )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已消除 B.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C.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高度契合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
6.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则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变化( )
A.缘于明清江浙地区推广种植经济作物
B.缓解了明清时期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
C.导致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说明湖广取代江浙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7.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高度发达 B.华夷观念不断改变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8.明代嘉靖初,王文显墓志铭中记述其训示子侄:“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这一现象( )
A.缘于主流思想的动摇 B.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
C.反映了四民结构调整 D.改变了传统社会观念
9.明朝万历年间,“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由此可知( )
A.商贾云集中心城市兴起 B.基层市场推动民间贸易活跃
C.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D.手工业的自由雇佣劳动生产
10.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 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国家 年份 爪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也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雇佣关系增多,地主与农民也多是租佃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与传统的世袭奴婢相比,人身依附关系明显松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与社会公平正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阶级门第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农民生计惟赖木棉”“不宜五谷,多种木棉”“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仅种木棉一色”可知,在明清时期的嘉定府部分镇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要到市场出售,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D项正确;农民种植棉花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商业联系,排除B项;虽然这些镇出现了专门重视经济作物的农户,但材料仅涉及嘉定府部分镇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市镇经济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考查宋代的科举制。材料中“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考察举子的军事……”等体现了宋政府对实用性人才的选拔,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科举录取人数”及“科举考试程序”的变化,故排除A、C两项;材料中仅提及科举制度,故D项中“多样化”的表述错误,故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时,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的房屋都必须严格遵循礼制,遵守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而到明后期,多地出现了对明初礼制的“僭越”和“违制”的现象,说明等级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奢靡之风对社会风尚影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房屋礼制突破的人群既包含官绅也包含商人,而不仅仅是市民阶层,且材料未反映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财政税收政策“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可知,党中央由抑制地主、资本家发展到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税外”,80%以上的居民均该负担国家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调整财税政策以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合力抗日,D项正确;“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已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已高度契合,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流行‘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地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了粮食生产中心逐步转移到两湖地区,故选A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及高产作物的引入,缓解了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排除B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一带仍然是经济中心,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排除BD项。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嘉靖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文显认为“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且“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现象,这有利于商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没有动摇,史实错误,排除A项;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没有调整,排除C项;可以说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改变了传统社会观念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名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及所学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明代苏州府出现私营手工业雇佣工匠生产与自由工匠等待受雇的现象,D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苏州地区的雇佣劳动关系,无法得出商贾云集与中心城市兴起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劳动关系,未涉及基层市场对民间贸易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实力对比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400年至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朝贡的国家数量减少,反映了明朝朝贡贸易的收缩,体现了明朝外交关系趋于保守,A项正确;
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属于私人海外贸易,排除B项;
材料中东南亚国家仍然向明朝进贡,宗藩关系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仍旧是东方大国,这种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D项。
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