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预习新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时期。
(2)原因:三位皇帝都非常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3)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1)奏折制度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
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文字狱
①目的: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收回台湾
(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设立台湾府:1683年清军远征台湾,郑氏后裔投降;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西北
(1)蒙古地区
①平定准噶尔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2)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对西藏管理
(1)册封制度
①清初,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
②康熙赐予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③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3)管理制度
①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②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5.清朝疆域
(1)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管理:内地分立18省,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1)原因
①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
③贫富矛盾积累,乱象萌生。
(2)表现: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断。
①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
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起义攻入了北京皇宫。
2.外部危机
(1)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政策:实行以闭关锁国为主的政策。
①仅保留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巩固训练】
1.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设立内三院,贵族议事不合其意,就令内三院再加详议;康熙时设南书房,皇帝在此处理一些机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势日衰;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清初三位皇帝的做法( )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解决了吏治腐败的问题 D.使政治体制渐趋多元化
2.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上述演变反映出( )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C.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 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商贸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
A.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4.清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遍设义学,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举办,民间资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上“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清政府此举旨在( )
A.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D.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
5.清代有一中央机构,其办公的地方称“值房”,成员都是兼职,但又地处内廷,“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这一机构是( )
A.中书省 B.吏部 C.军机处 D.宣政院
6.清朝统一全国后,划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等;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这些措施( )
A.打破旧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 B.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
C.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7.紫禁城是大清王朝的政务中心,但其余的政务中心,顺治时主要是南苑和西苑;康熙时除南苑、西苑外,还有畅春园和静明园;雍乾嘉道咸五朝,除西苑以外主要是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御苑理政功能的确立反映了( )
A.皇权政治的强化 B.政务处理更加随意
C.决策效率的降低 D.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8.“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奏折制度 B.司礼监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
9.1792年9月,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帝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就是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但时过境迁之后,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材料旨在表达( )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B.满清统治集团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
C.马戛尔尼使团决定中英关系 D.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而陷入被动
10.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康熙年间管理扩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区,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对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诸事的管理。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B.蕴含着因俗而治的思想
C.说明新疆开始归属中央 D.目的是应对外来的侵略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设立内三院,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清初三位皇帝通过设立一些机构来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清初三位皇帝的做法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A项;“解决了吏治腐败的问题”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清初三位皇帝的做法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未体现政治体制渐趋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军机处与明代内阁一样,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皇帝加强自身权力的措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添设军机章京”“恢复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成为皇帝加强权力的重要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及所学可知,乾隆时期,清政府进一步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加强对外国商人的管理,体现了清政府对外国人的防范,其意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清王朝并未形成国家主权独立的外交意识,排除A项;清政府此举并不是为了保护本国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此时西方列强并未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对于边疆地区遍设义学,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授内容是《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是该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因俗而治,而是政治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于经济上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成员都是兼职,但又地处内廷”、“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可知这一机构是清朝设立的中枢机要机构,但这一机构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机构应该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C项正确;中书省是中央正式机构,清朝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吏部是六部之一,不是中枢机要机构,但它也是中央正式机构,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代时期设立的管辖西藏等地区的机构,不是清代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7.答案:A
解析:清代宫苑格局和宫苑二元理政模式,从便利和优化皇帝生活、理政而来,根本目的是彰显皇权,是皇权政治的产物和具体表现,反映了皇权政治的强化,因此选A选项。不能理解为政务处理随意,历史排除B选项;材料未体现决策效率的降低,排除C选项;材料未涉及封建统治危机,排除D选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符合材料中提到的“特务性质”,A项正确;司礼监不负责秘密言事,排除B项;内阁是中枢秘书机构,并未具有“特务性质”,排除C项;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负责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并非“秘密言事”,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资本主义英国对外发展关系的产物,乾隆帝的拒绝是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中国由此失去了主动和平融入世界的机会,19世纪中期西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故D项正确。ABC项不是材料主旨。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理藩院的权力以及管理职能逐渐扩大,体现了国家统一以及疆域治理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理藩院职能的不断扩大,而非因俗而治,排除B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新疆开始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地方管理,而非应对外来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