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③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业:①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
①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继承(陆王心学):
(1)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评价: 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3、批判: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3)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也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三)小说与戏曲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思想。
(2)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3)内容:“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
代表人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 政治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
经济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科技
1、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
(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的影响:
(1)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巩固训练】
1.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关于税收政策,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税收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税外,80%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提出该政策主要基于( )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已消除 B.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C.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高度契合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
2.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地“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
C.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 D.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则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变化( )
A.缘于明清江浙地区推广种植经济作物
B.缓解了明清时期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
C.导致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说明湖广取代江浙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4.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高度发达 B.华夷观念不断改变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5.明代嘉靖初,王文显墓志铭中记述其训示子侄:“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这一现象( )
A.缘于主流思想的动摇 B.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
C.反映了四民结构调整 D.改变了传统社会观念
6.明朝万历年间,“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由此可知( )
A.商贾云集中心城市兴起 B.基层市场推动民间贸易活跃
C.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D.手工业的自由雇佣劳动生产
7.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 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国家 年份 爪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8.苏州吴江的盛泽镇,明初居民“止有四五十家”,“以绵绫为市”,清初“户口日增,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康熙时遂成吴江之巨镇。居民“尽逐绫绸之利”,出现“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的现象。可见,盛泽镇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
A.丝织业的发达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手工工场出现 D.外来人口的涌入
9.据《马尼拉大商帆》描述,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下列有关中国经济的史实,与材料所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有( )
①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白银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④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黄宗羲认为:“《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王土’。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王臣’,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黄宗羲的论述(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 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
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财政税收政策“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可知,党中央由抑制地主、资本家发展到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税外”,80%以上的居民均该负担国家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调整财税政策以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合力抗日,D项正确;“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已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已高度契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流行‘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地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了粮食生产中心逐步转移到两湖地区,故选A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及高产作物的引入,缓解了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排除B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一带仍然是经济中心,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排除BD项。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嘉靖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文显认为“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且“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现象,这有利于商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没有动摇,史实错误,排除A项;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没有调整,排除C项;可以说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改变了传统社会观念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名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及所学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明代苏州府出现私营手工业雇佣工匠生产与自由工匠等待受雇的现象,D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苏州地区的雇佣劳动关系,无法得出商贾云集与中心城市兴起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劳动关系,未涉及基层市场对民间贸易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实力对比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400年至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朝贡的国家数量减少,反映了明朝朝贡贸易的收缩,体现了明朝外交关系趋于保守,A项正确;
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属于私人海外贸易,排除B项;
材料中东南亚国家仍然向明朝进贡,宗藩关系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仍旧是东方大国,这种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D项。
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绵绫为市”“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当地居民主要以纺织业为生,尤其丝织业发达,使当地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盛泽镇由明初“止有四五十家”到康熙时成吴江之巨镇,A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当地丝织业发达,未体现长途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当地丝织业的发达,未涉及手工工场,排除C项;
外来人口的涌入主要得益于当地丝织业的发达,排除D项。
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白银大量融入中国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如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及白银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是在近代,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以“后世之田为民所买”为由,主张“民土非王土”“则不得系之以王”,由此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故选A项。受制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黄宗羲无法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排除B项。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转型,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