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预习新知】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兴起——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3)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3.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废止。4.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守旧势力强大;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5.影响
(1)历史意义: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局限:戊戌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二)义和团运动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反洋教的斗争兴起;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 “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政策 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失败 1900年,英、美、法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评价 意义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局限 存在盲目的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
1.目的
(1)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根本目的:维护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2.过程:1900年6月,第一批八国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部署与列强议和。
3.影响
(1)八国联军罪行: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
签订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 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巩固训练】
1.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资产阶级维新派注重民众的启蒙
C.交通变革加速人口流动 D.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2.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下图漫画《中国现形记》(注:图中器具为:坛、提勺、漏斗、壶)。漫画旨在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指(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3.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指出变法的迫切性。1898年,梁启超呼吁民众“咸知吾国处必亡之势,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康、梁的上述行为( )
A.让救亡图存成为民众共识 B.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传播了变法图存思想
4.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清政府实行的“皇权改革”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异,但都是在甲午战后客观局势下的产物,且对历史发展形成了“总的合力”。这说明甲午战争后的救国探索,其共同点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B.使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实践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
5.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
A.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在某次列强侵华的战争中,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为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关于该次侵华战争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北京“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戊戌维新以后,随着西学传播的深化,人们对经世之学过分强调“致用”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抨击。一些学者开始注重“无用”之学,强调“纯粹之学”,从而促使“求是”之学复苏,经世致用之风开始向求实求真之风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 )
A.学术界对西方学说持否定态度 B.戊戌变法失败影响了学术风气
C.经世致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 D.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思潮
8.1896年,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田、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机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这一观点( )
A.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
C.反映了知识阶层的基本态度 D.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9.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宣战诏书》,同时向12个国家宣布开战。而南方各省督抚纷纷拒绝奉诏。这一事件表明( )
A.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B.中央权威受到冲击
C.清朝统治名存实亡 D.变法增强地方实力
10.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根据《尚书》《孟子》等传统经典,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写道:“中国古固有议院”,而议院的功能,被解释为“通天下之气,会天下之心,合天下之才”。其意在( )
A.为建立民主共和而摇旗呐喊 B.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
C.利用传统思想宣传变法主张 D.促进儒家思想的“复兴”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船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自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命风潮道远东”可知,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中国民众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变革,说明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晚清时期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注重民众的启蒙,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晚清时期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没有体现交通变革加速人口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漫画体现的是提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正确;材料中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漏斗,统治岌岌可危,还体现了外国在华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不仅体现官府搜刮百姓,还有满足外国侵略者的内容,故D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强调变法的迫切性和梁启超呼吁民众“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有利于变法图存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康有为和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们的上书和呼吁是为了推动变法维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救亡图存,而不是让救亡图存成为民众共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僚体制等相关内容,不能得出“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的结论,排除B项;康、梁的行为传播了变法图存思想,并没有直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都是在甲午战后客观局势下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发生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没有实践政治制度,排除C项;中日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外交机构的演变,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这反映了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主权意识,主旨是外交机构的演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提高,据所学可知,外务部的设立是外交机构殖民地化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根据材料“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成为“国中之国”,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戊戌维新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西学传播的深化,人们对经世致用的弊端展开批判,反映了知识分子诉求理性化的趋向,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思潮,没有体现学术界对西方学说持否定态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思潮,没有体现戊戌变法失败影响了学术风气,排除B项;料体现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性主义思潮,没有体现经世致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维新思想家陈炽提出英国农业用新法、用机器、一人抵五十人,一亩之收,抵五十亩之获,建议中国向此学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维新思想家陈炽对英国农业的看法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出路在于规模化经营,A项正确;题干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B项;思想家陈炽代表不了整个知识阶层,排除C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非常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均有,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互保。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之所以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其意在于“托古改制”宣传变法思想,减少变法阻力,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A选项民主共和并非康有为主张。B选项康有为向西方学习制度而非思想。D选项也非康有为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