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
【预习新知】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
(1)导火索: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英美等国操纵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爆发: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
(3)口号:“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4)发展: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5)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北京和上海成为传播的中心。
(2)代表人物: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建立:①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1)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2)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3)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4)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
2.中共一大
(1)召开:1921年7月2目,中圆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
(2)主要内容:
①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②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国民革命
(1)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北伐战争: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巩固训练】
1.琼崖革命领导人冯白驹说:“不管我们的损失是如何重大,白色恐怖是如何厉害,反动统治是如何黑暗,斗争是如何残酷与艰苦,但我们都克服了,度过了难关,坚持下来”,是“山不藏人,人藏人”。其旨在说明,琼崖革命斗争的胜利( )
A.在于坚定革命信念支撑 B.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支持
C.受到独特地理环境影响 D.为大陆的解放提供借鉴
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C.促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D.消除了知识界在革命道路上的分歧
3.中共成立后不久的一系列斗争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坚强战斗力,也提供了重要教训: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战胜它,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明确反帝反封建主张的重要性
C.掌握革命和武装权的迫切性 D.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然性
4.历史学家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到,清末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不外乎是“富国强兵”,而“五四”期间的中国人与之不同,他们明白当前的急务是把中国从列强的辖制下解救出来,他们团结群众的口号是“救国”。他意在强调( )
A.清朝末年中国人思想未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五四运动促成了民众的觉醒 D.国人觉醒起始于五四运动
5.1920年“五一”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这些活动反映出( )
A.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B.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人运动
C.知识分子反思西欧文明 D.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
6.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4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00多人,其中1/3的学生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该讲习所的举办( )
A.标志革命重心转向农村 B.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C.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 D.实践了国民革命的政策
7.林毓生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中认为:“‘五四’个性解放思潮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家所标榜的‘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
A.未能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 B.标榜民主却忽略民族危机
C.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 D.政治主张理想化而忽略实际
8.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9.一张报纸发行“号外”,通常是因为有重大事件发生,一般是在前一期报刊已经出版,后一期尚来不及出版的时间内发行。创办于上海的《新申报》1919年5月5日印发了“号外”。据此分析,这一“号外”报道的是( )
A.戊戌维新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爆发 D.国民革命爆发
10.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
A.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 B.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
C.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D.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人藏人”表明,琼崖革命斗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坚持下来”,取得最终胜利,B项正确;材料中“我们都克服了”表明,琼崖中共党人坚定革命信念,排除A项;材料中“山不藏人”体现了地理环境对琼崖革命斗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琼崖革命斗争胜利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爆发,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有人”指的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并不等同于整个思想界,也不等于知识界,C、D两项均以偏概全,且D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战胜它,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这是中共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所提供的重要“教训”,中共也由此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A项正确;“明确反帝反封建主张的重要性”是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掌握革命和武装权的迫切性”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排除C项;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后来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他们明白当前的急务是把中国从列强的辖制下解救出来,他们团结群众的口号是‘救国’”可知,五四运动后,觉醒之人由少数知识分子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已觉醒,排除AD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20年‘五一’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可知,题干反映出1920年前后,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知识分子对西欧文明的反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4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00多人,其中1/3的学生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重视农民运动,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相吻合,所以D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国民党重视农民运动,但没有说明把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所以B错误;材料信息与土地革命无关,所以C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标榜民主,故B错误;“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说明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故C正确;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政治主张理想化,故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通过的《宣传决议案》应为国民党的党内指示,加大宣传的目的在于宣传革命主张,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和“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材料均无法得出,排除A、D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对于“‘号外’,通常是因为有重大事件发生,一般是在前一期报刊已经出版,后一期尚来不及出版的时间内发行”可知,1919年5月5日发出的号外会是对前一日所发生的爱国革命运动即五四运动进行报道,C项正确;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的,排除B项;
国民革命爆发是在1924年,排除D项。
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期间,武汉、九江等地反对帝国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最终收回英租界,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工人阶级不是运动的主导,排除A项;国民政府并没有取消列强在华的一切特权,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导致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分化的原因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运动的发展,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