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预习新知】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次会战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 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安企图。
(2)忻口会战: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
忻口会战历时近-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 年1至5月,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菜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1938 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10月下旬,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发生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工业、高校的迁移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问题思考]
材料以国民党军队为 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给日军沉重打击。
——胡锦涛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会战?各有何意义?
提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沦陷区的斗争
(1)积极开展抗日宣传。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
(3)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3.百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概况: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3)意义
①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果,打破了日军“囚笼”。
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4.皖南事变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等的抗议。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5.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1)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2)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主选举。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建设成效显著。
(三)东方主战场
1.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2)海外华侨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2)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对日作战密切联系起来。
(2)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3)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子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4)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国际地位的提高
(1)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2)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4)同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体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形成,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军进攻日本,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
2.中共七大
(1)目的: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3)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日本投降
(1)各方打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人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日本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台湾光复: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4)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巩固训练】
1.从1938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延安边区政府共进行过三次民主选举。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法、画杠法、碗里放豆法等多种选举方法。这些做法( )
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B.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2.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制定的某一求地条例规定:“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所有人所有。”这一条例的制定( )
A.致力于保障贫雇农和中农的利益 B.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D.践行了土地归社会公有的主张
3.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的北方农村异常凋敝,产业传统单一,大多只依靠粮食种植。华北的铁路和公路也不成系统。北伐之后,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那时北方社会阶层上层与下层断裂。该学者意在( )
A.论证八路军在华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原因
B.说明国民政府在北方进行第二次北伐的必要性
C.说明红军在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必然性
D.论证了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百团大战的原因
4.1940年8月2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八路军截断山西各铁路之行动,对敌军精神与计划上必受一打击。”“行动”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忻口会战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5.1939年7月7日,朱自清先生撰写了《这一天》,他写道:“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说明抗日战争( )
A.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B.促使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
6.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关于彭德怀指挥的一场战役是这样描述的:“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文中所述的历史事件( )
A.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7.下表为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八路军 新四军 总人数
1937年 80000 12000 92000
1938年 156700 25000 181000
1939年 270000 50000 320000
1940年 400000 100000 500000
1941年 305000 135000 440000
1942年 340000 110960 450960
1943年 339000 125892 464892
1944年 320800 153676 474476
1945(4月) 614000 296000 910000
A.显示出人民战争路线的伟力 B.说明党开始注重武装斗争
C.反映出土地改革的巨大成效 D.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
8.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颁布婚姻条例,明确规定男女婚姻应遵循个人自由意志原则。此后,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如下表。这主要体现出陕甘宁边区( )
年份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件数 70 77 125 242 203 173 133
A.民众权利意识加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
C.民事判决更加合理 D.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
9.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常驻参议员和政府委员时,候选人中中共党员超过了三分之一,著名共产党人谢觉哉、王维舟等18人立即要求退出竞选结果中共党员仍然多一名,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让给了党外人士。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0.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由于通货膨胀,票面以万元为单位,且票面种类多,版式多,大小尺寸没统一。1954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行新币的指示:确定为新币1元等于现行人民币1万元,新币名称仍然叫作“人民币”,根据流通需要发行58.395亿元新币。这次货币调整( )
A.旨在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B.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地恢复
C.源于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的问题 D.体现了人民币的经济发行原则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可知,这些做法激发了人民群众选举的热情,保证了民主权利的行使,获得了群众的支持拥护,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选举办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没有体现“程序”,且“完善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这些做法不会改变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排除B项;题干时间是“从1938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土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所有人所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致力于保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践行了土地归社会公有的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讲民国初年北方地区农村经济单一落后,交通分散,政府管理缺失,在面临日本侵略时,阶层断裂无法团结抗日。因此,八路军在华北通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联系上层与下层,团结当地群众一致抗日,也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A项符合题意。材料后半部分出现的现象是在二次北伐之后,排除B项。C项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故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4.答案:D
解析:1937年,中国守军同日军在上海及周围地区进行了三个月的激烈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故D项正确;枣宜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地点不符合“在上海”,排除ABC项。故选:D。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是抗战时期,朱自清认为这一时期中国成为有血有肉的中国了,这说明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C正确;A与题干“有血有肉的活中国”无关,排除;B错在“开始”,排除;题干内容强调的是民族的凝聚力而非文化领域的发展,排除D。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里的战役主要是在华北地区,而且以破坏日军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等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囚笼政策”,故B正确。A是台儿庄战役,排除。C是淞沪会战,排除。D是平型关大捷,排除。故选:B。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呈增加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军队数量增加,人项正确;B项是1927年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斗争的开始,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双减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不能得出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9—194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婚姻条例颁布后,陕甘宁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边区民众婚姻自由的意识加强,A项正确;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项;解除婚约案件数量上升是因为反对包办婚姻的人增加,而非判决更加合理,排除C项;解除婚约案件数量上升主要与民众观念进步有关,仅与女性受教育有一定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候选人中中共党员超过了三分之一,著名共产党人谢觉哉、王维舟等18 人立即要求退出竞选。结果中共党员仍然多一名,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让给了党外人士”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信息“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可见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村选制度,提高了农民参政的可能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排除A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宪法确立的,排除D项。
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新币发行是基于新中国统一财经工作的完成,国内物价趋于稳定,经济活动大大增多,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故这次货币调整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D项正确;
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以及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在1952年就已经完成,排除A、B项;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通货膨胀严重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排除C项。
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