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复辟帝制的进程
(1)修改宪法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接受“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复辟帝制: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爆发: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2)结果: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宣告独立,袁世凯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政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出现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
2.北洋军阀三大派系
派系 人物 区域
直系军阀 冯国璋 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军阀 段祺瑞 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军阀 张作霖 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最终失败。
5.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宣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臭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3)外交成就: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①民国的政策: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一战的时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
③爱国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企业: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和张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辩、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2)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主张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意义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巩固训练】
1.(2022·南京高一期末)一些军政界人士鼓动张勋称:“黎、段两人断难并立,趁此机会,厉兵秣马,可以定乱为名,收服人心,借图大计……中央麻木不仁,无力压制。似此政府,几类东周,有建义旗者,谁不响应?”以上材料说明张勋能短暂复辟的原因是( )
A.“府院之争”军阀割据 B.清朝官员推波助澜
C.张勋集团实力雄厚 D.共和体制已成废纸
2.1920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4月17日,“一师风潮”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的浙江地区( )
A.民主与科学的观念被普遍认同 B.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C.新文化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3.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时,主要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格致”,少数人借用日语中的“科学”。到了1915年,“格致”在这一翻译中基本消失,“科学”成为定译词。这一变化反映当时中国学术界( )
A.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 B.彻底抛弃儒家经典
C.放弃中体西用的原则 D.理性认识西方文化
4.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多次向美、日、英、法、德等国寻求援助,希望列强承认并支持南方政府,但各国均只承认北京政府,视孙中山为叛乱者。这( )
A.表明瓜分中国的同盟再次形成 B.促使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转变
C.体现列强维护中国统一的决心 D.成为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5.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短暂的春天”得益于(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资产阶级地位较高 D.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抗战期间 C.甲午战后 D.一战期间
7.下图为1910~1920年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变化图。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传统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 B.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
C.民族工业发展深受时局的影响 D.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削弱
8.某学者描述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个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一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思想实现了彻底解放 B.中国的科学思想成果领先世界
C.民国初年社会出现新气象 D.文化革新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9.鲁迅曾多次将中国生动地比喻为“黑色染缸”,并指出“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鲁迅意在强调( )
A.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中国对外国制度的同化
C.中国的制度具有稳定性 D.学习西方要依国情而定
10.1916/年1月,上海某通俗中文夜社开讲演会,讲演内容大致如下图所示。这表明该夜社致力于( )
○“吾国今日之她位危险状况已达极点,愿国民人人具有自立之能力,免招外侮” ○“智仁勇三者为人立身之大本” ○“人不识字不啻堕身于苦海,药欲诞壁彼岸,非至通俗夜社不可” ○“欲享家庭真幸福必先革除种种旧习惯” ○“节糜(靡)费以济正用”
A.宣扬儒家学说维护专制 B.开启民智探寻救国道路
C.普及白话文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节俭反对社会旧道德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黎、段两人断难并立”“似此政府,几类东周”,可知张勋之所以能够短暂复辟,主要原因在于“府院之争”背景下,各派军阀混战割据,故选A项。B、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答案:C
解析:A.民主与科学的观念被普遍认同:虽然“一师风潮”确实体现了学生对于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但仅凭这一事件难以断定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在浙江地区被普遍认同。
B.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一师风潮”虽然是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事件,但并不能说它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C.新文化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这个选项与“一师风潮”的背景和结果较为吻合。经亨颐作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他的被撤换和学生的反抗都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成果在浙江地区的继承和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虽然“一师风潮”体现了学生对于民主的追求,但将其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直接联系起来可能有些牵强。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不再优先采用儒家经典中的词语,表明学术界华夷观念在逐渐淡化,开始理性认识西方文化,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才开始,排除A项:“彻底抛弃”太绝对,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提出来的,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列强拒绝承认并援助孙中山,使孙中山逐渐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转而寻求与苏俄合作,推动国共合作,B项正确,
瓜分中国同盟再次形成是在华盛顿会议后,排除A项;
列强拒绝援助孙中山是基于维护在华利益考虑,而非维护中国统一,排除C项;
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项正确;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因素,排除AB项;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并不高,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短暂春天”时期,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项;抗战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洗劫,排除B项;甲午战后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至1918年,中国工业品出口占比快速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1918年后,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工业遭受一定冲击,反映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深受时局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品和非工业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并不意味着传统产品出口总量下降,排除A项;此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极为落后,社会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排除B项;仅从出口产品分类占比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近代”、“思想大解放”、“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出现的新现象,C项正确;“彻底解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领先世界,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为了革新文化,而非文化革命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可知,鲁迅主要强调如果中国的思想不变革,外国制度再好也不能适用于中国,说明鲁迅意在强调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思想要变革,不是强调中国制度对外国制度的同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的制度问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中国变革,与如何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民国初年,社会教育有所发展,教育界人士开展一系列活动开启民智,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举办通俗讲演是其中常见的形式。该夜社的讲演中既有关注个人修养、识字、家庭、节俭等开启民智部分,又包括号召民众探寻救国道路的内容,故选B项。讲演涉及“智仁勇”的内容,但目的在于劝导民众“立身”,并非维护专制,排除A项;劝导民众“识字”,并不是普及白话文,排除C项;D项表述片面,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