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学案
【预习新知】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的背景
(1)侵华是日本既定国策: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即“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
(2)转嫁经济危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严重,日本希望通过战争来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因此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国际局势: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4)战争准备: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日本侵华历程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3)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5)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3.中国各界回应
(1)国民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东北人民: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3)中国共产党
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年底,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4)北平学生:
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5)国民党内部——西安事变
①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
②经过: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③结果: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④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日本扩大侵华: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5)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6)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有30万人以上。
2.日本的殖民统治
政治控制 (1)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愧儡政权。 (2)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经济掠夺 (1)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行“争购”和“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 (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军事扫荡 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1941至942年,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
3.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5.强征随军性奴隶
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巩固训练】
1.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1925年底 B.1932年底 C.1935年底 D.1942年底
2.以下有关侵华日军罪行的控诉正确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的被害人达30多万
②在中国土地上研究细菌和化学武器
③用活人进行试验
④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
3.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4.1936年8月20日总政治部给彭德怀等的电文指示:“对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应改变过去抗日必须讨蒋的口号,表示希望与欢迎蒋及南京政府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自由,而反对和揭露每一妥协欺骗和投降的具体步骤。”由此可知当时( )
A.国民党对中共政策改变 B.国共两党斗争趋向缓和
C.国民党的抗日意愿增强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5.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火花是火柴的商标,下图所示是一张民国初年的火花,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优越的社会环境 B.领先的技术水平
C.强烈的爱国情怀 D.政府的直接支持
6.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中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
A.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7.1927年10月,中共发文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1937年10月,中共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中,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国民党立场发生转变
C.国共矛盾的彻底消除 D.民主革命任务在变化
8.1937年清明节,中共与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撰写的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 )
A.全面抗战爆发加快国共合作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 D.文化认同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9.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B.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D.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
10.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 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 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富农开始参加反帝斗争,即将调整对富农政策,这应该是出现在华北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改变对富农政策,C项正确;“1925年底”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2年底”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2年底”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这一时期停止了原来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做法,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此时该政策早已经在实施了,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因此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之前中国各地各自为战现象严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主力军队与各地武装积极参加对日作战,这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提升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不同阶层的团结协作,无法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情况,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军队主力与各地的地方武装积极抗日,并非国共合作,C项排除;材料不涉及抗日民主联合政府,D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动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项正确;此时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排除A项;由于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共两党斗争没有缓和,排除B项;此时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剿共为中心,抗日意愿没有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民国初年”及图中“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火柴商标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宣传国货,倡导“实业救国”,彰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C项正确;图中“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字样可知商标包含着爱国情怀,但无法获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政府支持等信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此项规定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所以B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的,与材料不符,所以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处于合作关系,所以C错误;“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1927年10月,正值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因此中共批评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背叛国民革命。1937年10月,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合作抗日,因此中共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地方联合起来,“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从批评国民党到呼吁国共合作抗日,主要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早在1935年就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要原因是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国民党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没有转变,可见中共不是因为国民党立场转变才改变对国民党的态度,排除B项;国共矛盾未彻底消除,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西安事变的促进下,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祭文中倡导国共双方携起手来共赴国难,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表明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故选C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夬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文化认同并非是抗战胜利的保障,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D排除,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抓紧侵华,而此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虽然稻米高产,但是却显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为侵华服务,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并不会导致台湾人民人均消费稻米的数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