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预习新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地位: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开始: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困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调整
(1)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举行的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了经验。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2)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3)1970-1971 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4)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5)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被粉碎。
3.认识: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发展。
4.先进人物
(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
5.外交成就
(1)概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作用:我国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巩固训练】
1.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
年份 城市密度(座/万平方公里)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040 0.14 0.51 0.10 0.02 2.68 25.50
1057 0.18 0.54 0.26 0.06 2.08 0.00
A.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的布局 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D.工业内迁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2.1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当年全国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92%,比1973年少运货物4321万吨。但是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9个超额完成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 )
A.二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B.过度依赖苏联援助
C.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 D.浮夸风气有增无减
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受到了严重挫折。1962年底,中国经济好转的原因是(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4.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国家的这一决策( )
A.应对日趋紧张的国内外形势 B.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
5.下表反映了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公里) 据该表可知,市区面积的收缩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
1957 4820 253 1247 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 8860 1157 1247
1962 27012 397 2450
1965 27012 397 1334
A.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B.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增强
C.城市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D.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
6.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 )
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
7.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8.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一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 )
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使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9.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指数为1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指数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银川、太原等城市人口规模平均指数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
A.国家经济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B.三线建设助推内地社会发展
C.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均衡 D.西部大开发促进城市化进程
10.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指出:“重工业方面,由于三年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该决议( )
A.旨在推动重工业持续发展 B.克服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D.巩固了已有的胜利成果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相比于1949年,1957年我国中、东、西部的城市密度都有所发展,但是东部的城市密度最高,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城市差距也在缩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业化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无法体现“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49年到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出现了工业内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是因为“文革”动乱所致;1975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交通领域开始对全国进行全面整顿,以推动经济建设正常化,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这说明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58—1962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B项错误;浮夸风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导致1962年底中国经济好转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它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不是1962年底经济好转的原因;C选项错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将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非“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排除BC两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的是重工业,不是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可知,1957~1965年,北京等大中城市划定的市区面积经历了从迅速扩大到缩小的过程,主要是把服务城市副食品需要的郊区变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村,这反映出国家在八字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改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D项正确;郊区面积的大幅缩小是对城市经济职能的优化,是进一步强化经济职能的表现,不能说明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城市,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是否增强,排除B项;当时的经济规划调整是贯彻落实八字方针,与国际关系的变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1959-196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从1960年开始,党领导人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材料反映的正是调整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所以C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1963—1965年,我国农业、轻工业等领域发展迅速,说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1963—1965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A;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除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人民日报》表彰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引发了“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有利于“一五”计划的推进,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于1956年底,排除B项;“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内陆部分城市发展速度快,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为维护国防安全。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推动了内陆城市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国家经济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内陆城市的发展情况,未涉及东部发达城市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是21世纪初期的发展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重工业方面.....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减少基本建设,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C项正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目的是调整经济,并非推动重工业持续发展,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人民公社的弊端,排除B项;1959至1961年,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目的是调整经济,并非巩固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