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预习新知】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世界 中国
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顽固的君主专制统治
经济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军事 热兵器,战斗力强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
外交 主要殖民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闭关自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社会矛盾 — 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导火线——虎门销烟
①原因:外国鸦片商人对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②概况: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政府借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等大量不平等条约。
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内容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中英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虎门条约》 1843年 中英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
《望厦条约》 1844年 中美
《黄埔条约》 1844年 中法
【资料补充】
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也被称为“治外法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国攫取到该项非法特权,据此特权,英国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法院审判,在中国犯了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英国领事依照英国法律审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随后,美、法、俄等国也取得了此种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这种待遇一般是相互给予的,其享受范围可由缔约国双方协议确定。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和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所订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才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问题与思考】问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资料补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体现。“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③重要原因: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④借口:“亚罗号”事件。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③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 时间 影响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 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3.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仍然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巩固训练】
1.《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值百抽五”(即进出口商品的税率为5%)。这些规定( )
A.捍卫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加速了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D.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2.道光、咸丰之际,一批优秀的文人士大夫从古籍考证和玄学思辨中抬起头来,把眼光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掀起了一股火热的经世致用思潮。史学领域也由一味考辨古史转向探求实用之学。道咸之际学术风气的转变表明( )
A.儒家思想遭到知识界的批判 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质疑
C.清政府着手探索近代化道路 D.中华民族开始正视现实挑战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辑录了《瀛寰志略》中介绍英国“火轮船”的文字:“近年英吉利制火轮船递送文书,由印度海驶至亚丁入红海。”此外,魏源所撰《英吉利小记》中对火轮船也有专门介绍:“河桥五道,河中多火轮舟……火轮舟行最速,所以通文报。”魏源此举( )
A.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B.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有效路径
C.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D.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
4.1848年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初刻时,士林间反应冷淡,因书对英国多有正面述评,被时人认作“颇张大英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才逐渐扩大,成为国人直面世界的启蒙书。这反映出( )
A.时人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列强侵略激起民众抵制
C.当时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D.国人思想解放逐渐深入
5.19世纪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6.下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有关这张图片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
B.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C.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
D.暴露农民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
7.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介绍:“(英吉利)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大事则三年始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可见该书()
A.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
B.主要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C.主张中国应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8.近代有部著作处处体现“师夷长技”的用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 C.《资政新篇》 D.《孔子改制考》
9.魏源曾说:“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则货又先于食。”学者称其为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定为工国”的理论先驱,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最初奠基者。据此可知,魏源( )
A.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B.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C.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D.与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趋同
10.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值百抽五”可知,这些规定打开了中国大门,有利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故选B项;“应纳……定则例”即“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排除A项;这些规定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马关条约》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不能保护民族工业,不利于提升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一大批士大夫把目光转向现实世界,史学领域也探求实用之学,这种转变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华民族开始正视现实挑战,意图挽救民族危机,D项正确;此时儒学并未受到批判,只是研究重点变为实用之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求实之学和经世致用思潮,没有体现对“天朝上国”观念的质疑,排除B项;清政府着手探索近代化道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材料反映的是道光、咸丰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辑录了《瀛志略》中介绍英国“火轮船”的文字,在《英吉利小传》中对火轮船也有专门介绍,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意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D项正确;魏源此举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材料内容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A项;魏源没有找到救亡图存的有效路径,排除B项,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未提出变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才逐渐扩大,成为国人直面世界的启蒙书。”可知,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人对《瀛环志略》态度的转变及其影响力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逐渐突破夷夏观念,从而主动了解和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体现了国人思想的逐渐解放,D项正确;A选项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抵制列强侵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选项“已成社会共识”,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根据“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可知其意图是使人们从中借鉴,且获得仿造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相吻合,故A项正确。B、D两项均出现于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背景、中心不相符合。C项是林则徐《四洲志》的目的。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C选项错误,三元里人民斗争并未反封建,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是太平天国运动;D选项错误,暴露农民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事例是太平天国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四洲志》介绍了英国议会(巴厘满)及王权受到议会的制约,由此可以判断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A项正确;《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并不是主要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涉及主张中国应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是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近代有部著作处处体现'师夷长技'的用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可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A项正确;
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并非《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畬,故B项错误;
C.《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振兴天国的方案,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故C项错误;
D.《孔子改制考》是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故D项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语今日则货又先于食”可知,魏源主张在白银外流危及国计民生的当时,把解决货的问题作为当务之急,说明他摈弃了食先于货的传统观念,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故C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魏源思想只是师夷阶层,故B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魏源思想不同,故D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空格处的时间正好是宋代,这一时期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之前已经开通,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新航路的开辟,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排除C项;D项在汉代之后就有,而不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