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学案
【预习新知】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①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②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10月。
(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特别说明]解放区
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2)时间:1946年7 至10月.
(3)结果: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1)背景:1947 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撒出延安,转战陕北。
(3)结果
①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责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寸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固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T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特别说明]国民党重 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原因
陕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山东联系华北和华东,进攻山东可切断解放区与华北、华东的联系,减轻南京、上海的压力。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财政经济危机
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政治统治危机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
3.伪国大的召开
1946年11至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步暴露了国民觉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问题思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统治状况如何?
提示统治状况:经济上税收沉重,巧取豪夺:政治上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 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召开
纲领 制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果 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跃进大别山
(1)概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2)影响: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关键城市 锦州、沈阳等 徐州等 北平等
部队 东北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
结果 东北全境解放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2)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3)意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5.北平和谈:1949年4月,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行和乎该判。但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救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7.胜败原因
(1)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巩固训练】
1.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劳动互助组织。晋冀鲁豫的太行区,1945年18个县的统计,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每县有2万多人,1946年组织起来的劳动力是1945年的2倍多,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78%。据此可推知,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 )
A.扭转了国共之间力量对比 B.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关系 D.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2.如表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布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的有关规定( )
时间 文献 内容
1945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军队纪律坚决执行城市政策的指示》 保护城市工商业,保护城市贫民,绝对不准侵犯城市贫民利益
1947年6月 朱德《把红军中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 必须着手整顿部队纪律,逐步恢复红军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1948年初 毛泽东《关于我军在高家堡破坏纪律问题的批示》 我军到任何地方,原则上不许没收任何商店及向任何商人捐款
1949年5月 中共中央《城市驻军纪律问题的决定》 不容许有不守纪律及贪污和腐化的现象
A.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B.杜绝了一切违纪腐败行为
C.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 D.恢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3.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4.下图为南京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中的第七乐章,该乐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记录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堪称诗史。下列诗词与地图形势相对应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C.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6.三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由弱到强,从农村到城市重镇,从东北、华北地区走向全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国民党八百万人马,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正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说“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可见,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独裁腐败导致民心尽失 B.领袖专断造成军事失利
C.人民解放军数量占优 D.过分依赖美国军事援助
7.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人民解放军的这一战略部署( )
A.消灭了国民党南线精锐主力 B.使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C.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8.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下表是一名高一学生学习《人民解放战争》时对某战役信息的部分记录。该战役是( )
起止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
主要成果:歼灭并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下图所示战役胜利的意义是( )
A.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摧毁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D.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各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互助合作经营,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为解放战争提供物质保障,D项正确;劳动互助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力量,但仅凭此并不能扭转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这一举措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绝对不准侵犯城市贫民利益”“必须着手整顿部队纪律”“原则上不许没收任何商店及向任何商人捐款”“不容许有不守纪律及贪污和腐化的现象”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坚决要求人民解放军爱护人民群众,反对贪污腐化等,这从根本上赢得了民心,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C项正确;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A项;
“杜绝了一切违纪腐败行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对擅自闯入长江防线的英舰人民解放军给予反击,并要求西方武装力量撤离中国。体现人民解放军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否定近代以来列强获取的在华特权,A项正确;新中国还未成立,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制定“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乐章创作的时间是1949年,创作的团队是南京民族乐团,乐章的名字为《解放:1949》,结合乐章内容“雄狮百万,天堑作证”可知,这反映的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B项正确;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是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排除C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是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项正确;A项是秋收起义,B项是井冈山斗争,C项是长征,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及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贷膨胀,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导致民不聊生,同时伪国民大会召开,国民党建立一党专制独裁统治丧失了政治信誉,这些措施导致国民党失去民心,必然导致失败,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赢得各界人士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根源,由此可见,影响解放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民心向背,材料认为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民心,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领袖专断作风,排除B项;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并不占优势,排除C项;材料“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他们是自己瓦解的“可知,失败原因不是因为过分依赖美国援助,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蒋介石当时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所以,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项正确;当时还没发动渡江战役,重点作战区域还在北方,消灭南线主力说法错误,排除A项;数量上当时还没有取得优势,排除B项;三大战役结束后,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战役是平津战役,C正确;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选:C.
9.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材料“歼灭并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可知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集团,并且基本解放华北全境,C项正确;辽沈战役参战部队是东北野战军,排除A项;淮海战役主要俘虏的是黄维、黄伯韬军团,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示意图可知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D项正确; 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三大战役的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