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学案
【预习新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过程
理论名称 时间 主要贡献 地位确立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 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总量: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
类别 突出表现
交通建设 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
港口建设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高新科技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教育事业
(1)教育事业: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经费连年保持在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文化事业: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5.国防和军队建设
(1)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2)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9月25日,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海军;2019年12月17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
(3)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2.外交活动及成就
类别 宗旨(原则) 活动(成就)
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以联合国为中心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3.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不断增强中国外交软实力,努力争取在未来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动、有利的地位,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巩固训练】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经历了几个高潮,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A.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与英国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B.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的突破口在于重返联合国
C.中共十八大以来,走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D.提出亲诚惠容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
2.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中国修订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和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组成;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相应地恢复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和州长、县长等称谓。这一规定( )
A.落实了依法治国战略 B.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
3.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2023年中国的外交任务要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争取中美关系校准并重回正确航向,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这表明中国( )
A.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善 B.不断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统筹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4.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截至2019年3月,已经有123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 )
A.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
B.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具体体现
C.给参加国提供发展机遇
D.是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提供的方案
5.下面是1978—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差距的变化统计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B.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
C.生产关系的改造完成 D.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6.下表为1976—1990年全国小学和普通初中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统计表。据就金参明表可知( )
小学 普通初中
教职工总数 学历合格率 专任教师 学历合格率
1976年 564.1万人 / 203.5万人 /
1985年 / 60.6% / 25.3%
1990年 624万人 73.99% 247万人 46.5%
A.改革开放助推教师素养提升 B.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C.科教兴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D.教育公平政策得到落实
7.中共十九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2023年3月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会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它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契合中国实际。中国的成功发展充分证明,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 )
A.开放包容,文化自信 B.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C.服务群众,人民至上 D.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9.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革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状况,并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由材料可推知,当时的教育改革( )
A.重点是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
B.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C.由国家主导结合地方自主实施
D.调整教育结构并发展职业教育
10.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广州考察并发表谈话:政策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这一谈话( )
A.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 B.是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
C.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不同时期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外交上走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C项正确;1972年,中国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建交的又一个高潮,排除B项;新时期对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的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修订法律规定,改革县级以上权力机构及行政机构名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故选B项。依法治国战略、基层民主制度均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D两项;改革权力机构与行政机构名称同巩固政权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积极发展同俄国、美国、欧洲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体现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表明中国积极统筹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C项正确;全球治理体系指全球范围内规范和管理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材料主旨是中国积极发展同所有国家的伙伴关系,没有涉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改善,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美国、欧洲国家等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因此不是探索区域国家间的合作,排除B项;材料中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许多国家并不是大国,因此不能表明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截至2019年3月,已经有123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得出一带一路,提供合作共建,给参加国提供发展机遇,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一带一路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的具体体现,排除B项;“一带一路”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折线图可知我国1978—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主要源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A项正确;1978—2020年国际环境变幻,无法得出我国1978—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是源于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排除B项;生产关系的改造在1956年完成,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无法得出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76-1990年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1976-1990年全国小学和普通初中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明显提升,结合所学,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助推教师素养提升,A项正确,
题干没有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数据,不能得出投入不断增加,排除B项;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排除C项;
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区教育投入、教育水平情况,未提及不同群体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情况,不能反映教育公平政策得到落实,排除D项。
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十九大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正确;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
8.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的“两会”及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大地……契合中国实际”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实事求是的特点;“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的特征,故B项正确。其余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此可以推知教育改革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所以选B。材料提到了教育改革的目的和内容,但并没有提到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无法推导出改革重点是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排除A;材料也没有提到改革的实施方式,排除C;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所以排除D。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人们思想中还有很多“左”的束缚,还有很多条条框框,实践中不敢迈开步子,甚至很多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做法也不敢去改变,故邓小平建议“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体现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排除B项;1992年南方谈话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是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而是强调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