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
【预习新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
(1)举行: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2)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需要肃清;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
时间 1950年夏开始
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衣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开展: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3.抗美援朝战争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政府请求援助。
(2)开始: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需要肃清;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人民政权急需巩固
时间 1950年夏开始
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 衣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开展: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3.抗美援朝战争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朝鲜政府请求援助。
(2)开始: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又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
(1)完成: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部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5.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巩固训练】
1.到1951年10月,在全国28个省、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068个县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增加80%-90%。到1952年底,除西藏外所有的省、市、县区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体现出( )
A.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主选举出人民政府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有计划地坚决地精减冗员,节约支出;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这一指示( )
A.增强了中央治理经济腐败的能力 B.不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
C.为抗美援朝提供了财力物力支持 D.有利于筹集工业化建设的资金
3.下表为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表
时期 “一五计划” “二五计划” “三五计划”
比重 37.4% 20% 10.8%
其中“三五计划”时期的投资比重降低,主要是基于( )
A.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B.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C.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安全局势的变化
4.1950年前后,中央决定将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的10个军工企业、9个机械企业、3个纺织企业、2个橡胶企业,共24家大中型企业迁往黑龙江并对其进行了扩建。此举意在(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更好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 D.解决工业分布不平衡问题
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50―1955年,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②1955―1969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美国、日本等,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④1978-2019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新中国初期紧锣密鼓地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改革教育方针,并开展扫盲运动;发布通令,实行禁毒。这些政策举措( )
A.旨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B.动员了人民参与新中国建设
C.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 D.促成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
7.下图描绘了毛泽东1950年视察哈尔滨车辆厂的情景。毛泽东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已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B.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 D.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8.下图为1957年4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目为《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的文章,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经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B.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C.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变
D.为三大改造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0.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到1951年10月,在全国28个省、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068个县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增加80%-90%”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人民代表,体现的是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时间是1954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人民政府的选举,强调的是人民当家做主,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材料时间是1953年8月,1953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中国的工业化缺少资金,因此中央强调各方面要节约支出,将节约所余用于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节约运动与治理经济腐败没有必然联系,而且要求农民节约粮食更与经济腐败无关,排除A项;节约与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并不矛盾,排除B项;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就已经签订,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国家正值“三线建设”,国防建设为安全起见实行工业投资调整,进而削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比例,故选D项;选项AB不合材料主旨,“三五计划”时期尚属于计划经济,C项表述错误。
4.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企业的搬迁是远离沿海地区,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可知此举有利于保障这些企业的安全,从而更好的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C项正确;此举主要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而非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不是为了解决工业分布不均衡问题,排除AD项;此举和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于1954年、1955年,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①④表述正确,B项正确,中美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因此③表述错误,排除AC项:新中国一经成立,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②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上下呼应、举国同心、团结一致,掀起了建设热潮,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创时期,排除A项;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中“土地改革”等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这些政策举措无法直接促成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A.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材料中“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说明毛泽东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故C项正确;D.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为《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变,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此时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并非世界工业强国,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且材料只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劳动者奋发有为,致力于推动技术革新,全国人民工业化建设热情高涨,D项入选。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是学习苏联经验的结论,排除B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认可,因此这一原则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国家关系与前提,排除AB项;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并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