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难点】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 。
(2)政治: 。
(3)阶级: 。
(4)组织: 。
(5)思想:

2.标志:1903年,俄国 举行第 次代表大会,标志着 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 ”,也就是 主义。
3.内容:
(1)列宁认为,_________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 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___________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___________要以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_______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 ,创造性地提出 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_______________和 理论.
(2)为帝国主义时代的 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概念阐释】
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布尔什维克党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意指“少数派”。
【任务一】1.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为什么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任务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摘自《列宁全集》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1)客观方面
①俄国已经具备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也就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②俄国经济发展落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使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 ”。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的 进一步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2)主观方面
①俄国的 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②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 较为成熟。
③有强有力的同盟军—— 。
④有成熟的革命理论—— 。
2.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二月),推翻 统治。
(2)两个政权并存: 胜利后,形成了资产阶级 和彼得格勒 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彼得格勒 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 ,资产阶级 继续进行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 ”、“ ”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3)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 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 向
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即《 》。
(4)七月事件丢幻想: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武力镇压工人的游行示威。
(5)武装夺权: 年 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 所在地 。
(6)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 ,成立 党领导的 , 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标志着 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的诞生。
3.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领导的国家,打破了 一统天下的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 到 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
道路的 。
(2)沉重打击了 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 。
(3) 和 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图解历史】
【认知深化】 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或数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学说的正确性。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随堂练习】
1.2023年是列宁诞辰153周年,他从中学时代起投身革命,为世界人民开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推动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下列事件中,属于列宁历史贡献的是(  )
A.领导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领导二月革命
C.实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D.创建新和谐公社
2.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
A.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彼得格勒起义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 D.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3.(2023·陕西咸阳高一下期末)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认为,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第一次尝试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结束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 D.建立了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性质
对象
力量
结果
联系 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知识点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三目中的“历史纵横”,指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绘了苏俄哪一时
期的社会画面?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怎样的人物形象?
社会画面:
人物形象: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
(1)背景: 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通过___________,企图扼杀新生的 政权。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 起来保证 的 。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
家手中。
(4)影响: 制保证了前线的___________,缓解了城市 ,但严重损害了_______的利益,导致战后的 和 危机。
(5)特点:利用军事、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公有制;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 年3月
(2)内容
①农业:重心是调整 与 的关系,通过 等 机制建立 ;
②工业:允许________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并以_______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 。
(3)意义:稳定和恢复了 ,巩固了_________政权。
(4)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②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③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④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
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认知深化】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不同点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要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特点 (1)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单一公有制 (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2)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经验教训 对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苏俄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1)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2)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3)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
1.背景:
(1) 年12月 成立。
(2)1924年1月, 逝世,斯大林执政。
2.措施:实施“ ”和“ ”。
3.成就:经过两个“___________”,到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 ”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_______首位、世界第 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___________发展为世界 ,令世界瞩目。
4.特点:(1)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_________,实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_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 高度集中。
5.评价:
(1)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_________,为后来取得___________的胜利创造了 ,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 声誉。
(2)消极:苏联模式排斥 经济,片面发展_________,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 手段,导致 , 和 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6.启示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比例均衡发展。
(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5)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随堂练习】
4.列宁针对当时的形势发表演讲,“普通工人起来克服极大的困难,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设法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演讲发生在(  )
A.一战期间 B.十月革命期间
C.国内战争时期 D.大规模工业化之后
5.列宁曾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转变(  )
A.源于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B.推动了苏联模式建立
C.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是农业集体化的产物
6.1932—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机耕率由19%提升到71%,谷物的机播率由20%提升到54.3%,机械收割率由10%提升到43.8%。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C.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 D.工农业比例渐趋均衡
7.如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外交活动的重大事件,这说明苏俄(联)(  )
时间 事件
1922年 与德国恢复外交关系,开展经贸往来
1924年 英、法承认苏联,苏联与英法恢复外交关系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担任国联行政院常设理事
A.逐步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B.坚持维护战后凡尔赛体系
C.灵活调整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D.力图团结欧洲与美国争霸
8.1928年,苏联机床进口占其总需求的66%,到1935年,这一比例缩减到14%。这一变化反映了苏联(  )
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 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9.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在此期间,苏联优先发展的是( )
A.农业 B.轻工业 C.商业 D.重工业
10.1929年,斯大林在一次演讲中满怀憧憬地说:“我们的国家正变成金属的国家,汽车化的国家,拖拉机化的国家…… ”他所憧憬的是( )
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D.工业化建设的顺利完成
1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 完善新经济政策 D. 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12.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 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 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 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 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13.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 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 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 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14.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时空坐标】
1917.3 1917.4 1917.11 1918 1921 1928 1937
【本课小结】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