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了解这种变化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主探究】
1.二战后苏联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划书)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划书)
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划书)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划书)
5.东欧最早进行改革的是哪个国家?结果?(划书并写出)
6.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的改革情况如何?(划书)
7.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根源是什么?(划书并写出)
8.东欧剧变的表现是什么(划书并写出)
9.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划书)
【合作探究】
探究一: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煞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史料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影响,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结合国际政治形势,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2)据史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有哪些
探究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剧变
史料一  1948年3月,南斯拉夫同苏联发生冲突。6月28日,苏联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并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12月,南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国营企业成立工人委员会的指示,推广工人自治……后来扩展到800多个企业……1952年11月,南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认为党不应该直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号施令。
——摘自王学亮《1956年毛泽东谈批铁托:那时不听斯大林的话不行》
史料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是否出现了失误和弊端(这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避免的),而在于如何对待这些失误和弊端,换句话说,关键在于党的路线。应该看到,苏东剧变是一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相互勾结,向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夺取政权的激烈的阶级斗争。
——周新城《对苏东剧变原因的分析与思考》
(1)根据史料一,简要概括铁托在南斯拉夫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
探究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史料一 1956 年中共“以苏为鉴”,提出了走中国自己道路的历史性命题,并进行了许多值得称许的探索。虽然这种探索有很大局限,没有也不可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总体架构,但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面目。
——摘编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史料二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56年中共在经济领域进行“值得称许的探索”的表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辟出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巩固练习】
1.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在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可知,该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20世纪晚期发生的“东欧剧变”,其实质是东欧国家(  )
A.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B.出现了大批公民外逃的浪潮
C.实现了政治、经济多元化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4.有人认为,中国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  )
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对下面表格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斯大林工业化导致经济逐渐萎缩
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成效较为显著
C.勃列日涅夫执政致使经济陷入停滞
D.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经济问题
6.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工农业增长率统计表。这反映了此时期的苏联(  )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4.0%
A.综合国力下降 B.工农业总值逐渐平衡
C.经济发展停滞 D.经济改革的效果有限
7.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
A.调节好阵营内部的矛盾 B.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8.《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记·1983年》指出: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当时农业的“体制改革”是指(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现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
C.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 D.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0课学案 参考答案
探究一:(1)影响: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共同原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下滑原因:与美国争霸,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
探究二:(1)背景: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破裂,南斯拉夫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内容:经济上,在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但削弱了党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领导。(2)苏联模式存在的失误和弊端,党的路线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实行和平演变,并且和苏联、东欧的反社会主义势力相互勾结。
探究三:(1)三大改造完成,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课题;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2)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巩固练习:CDDDB D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