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南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福建省南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南平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制作出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可以科学印证该结论的是( )
A. 文献记载 B. 民间传说 C. 考古发现 D. 专家推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制作出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可知,河姆渡遗址距今时间较长,考古发现是最可靠的,可以科学印证,C项正确;当时文字并未产生,因此文献记载不能科学印证,排除A项;民间传说具有夸大的成分,或者有的就不具有史料价值,不可以科学印证,排除B项;专家推测也可能出现失误,不是科学印证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 据如图所示内容可知,该朝代( )
A.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C. 采用了盐铁专卖政策 D. 实行了重文轻武国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汉朝初年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采用了盐铁专卖政策,排除C项;宋朝时期实行了重文轻武国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与如图所示体操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运动是( )
马王堆汉墓出土养生图谱
注:图中有沐猴灌、鹤听、猿呼、熊络等44个体操动作
A. 五禽戏 B. 骑马 C. 拔河 D. 蹴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中有沐猴灌、鹤听、猿呼、熊络等44个体操动作”和结合所学知识,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 ,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图谱的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正确;骑马强调是一种技能,图中没有出现马,排除B项;拔河是群体活动,与图片中单人运动不相符,排除C项;蹴鞠是古代足球,排除D项。故选A项。
4. 如图—如图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 )
A. 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B.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D. 古代科技大放异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刻有文字的甲骨、司南、《史记》”等信息可知,甲骨文主要是刻在牛肩胛、兽骨上的商朝成熟文字,该图片体现了我国文字方面的成就;司南是战国时期的指南工具,该图片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史记》是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史学方面的成就,综合材料信息,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B项正确;司南是战国时期的指南工具,不能体现汉字的发展,排除A项;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我国古代农耕文化,排除C项;甲骨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方面的成就,不能体现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南方大量荒地变成耕地,农业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和农业多种经营。这说明人口南迁( )
A. 实现了南北的均衡发展 B.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C.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造成了南方的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南方大量荒地变成耕地,农业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和农业多种经营”可知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实现了南北的均衡发展与题干反映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述不符,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能说明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造成了南方的人地矛盾与题干反映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所示文物反映了唐代(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注:骆驼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
A. 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B. 瓷器生产工艺精湛
C. 胡汉差异基本消失 D. 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骆驼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分析可知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折射出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等艺术领域之间的交流,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A项正确;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属于陶器,而非瓷器,排除B项;胡汉差异基本消失,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民族融合,与尚武风气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 《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店铺招牌出现诸如图1和图2中的文字,这说明北宋时期的部分店铺( )
注:药铺房檐上书“赵太丞家”注:招牌上书“久住王员外家”
A. 注重展示文化内涵 B. 努力提升服务品质
C. 开始出现连锁经营 D. 逐渐具有居住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注:药铺房檐上书‘赵太丞家’”和“注:招牌上书‘久住王员外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命名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标志,更带有一定的家族或个人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店铺的文化内涵,A项正确;仅从题干所给店铺名称,无法得出其服务品质,排除B项;两个店铺是不同家族的,无法得出是连锁经营,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商业功能,而不是居住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8. 元朝所设行御史台的地位权力与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平行,对行省各级官员行奏劾、按问、刷卷之责,且人事任命权由其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由行省任命。此举意在( )
A. 管理边疆地区 B. 统筹人事任免 C. 监督地方权力 D. 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御史台的地位权力与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平行,对行省各级官员行奏劾、按问、刷卷之责,且人事任命权由其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由行省任命”可知,元朝的御史台权力地位与行省最高行政长官平行,并对行省官员进行奏劾、按问、刷卷之责,掌握人事任命权,其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边疆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统筹人事任免是具体措施和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所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以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材料所述制约的方法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9. 1432年3月,郑和船队在东北季风和洋流的帮助下抵达爪哇。四个月后从爪哇出发,借助赤道南部吹来的东南季风,9月到达苏门答腊。11月乘着东北季风和洋流,航行2个月至忽鲁谟斯。这表明郑和船队的航行( )
A. 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 B. 充分地运用科技成果
C. 巧妙地使用通信手段 D. 妥善地任用随行人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船队在东北季风和洋流的帮助下抵达爪哇……借助赤道南部吹来的东南季风,9月到达苏门答腊。11月乘着东北季风和洋流,航行2个月至忽鲁谟斯”等信息可知,郑和船队利用季风和洋流进行航行并到达目的地,说明郑和船队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A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表明郑和船队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航行,而不是运用科技,排除B项;通信手段是指通信中所使用的工具,古代时期主要用烽火、旗帜等,现代的主要是电信通信手段,如电报系统、电话系统、会议电话系统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通讯手段,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表明郑和船队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航行,而不是任用随行人员,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据如表内容可知,以上科技名著的相同之处是( )
科技名著 流传情况
《本草纲目》 17世纪初传入日本、朝鲜,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 被译成日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欧洲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及欧洲多国,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一部农业方面的卓越巨著”
A. 突出农业,关注民生 B. 借鉴西方,博采众长
C. 内容全面,讲求实用 D. 影响深远,造福人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译成日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及欧洲多国”分析可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名著传到世界各国,影响深远,造福人类,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都是对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药物学的总结,没有借鉴西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影响世界,没有体现内容全面,讲求实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图1—图3是小历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而收集的素材。据此可知,其小论文的主题是( )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雕刻工艺的进步 C. 行政机构的演变 D. 冶金技术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锦衣卫印、东厂令牌、军机处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和东厂是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直接为皇权服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专制王权达到顶峰,因此材料所述论文的主题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没有涉及对比雕刻的工艺,无法得出雕刻工艺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主要体现了加强皇权的机构,没有体现整个行政机构的演变,概括不全,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加强,没有涉及冶金技术方面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如图“?”处应填入( )
A.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C.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学党起义(借口)、明治维新底气、蓄谋已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并且这时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加上日本蓄谋已久,最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C项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其导火线是虎门销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联军挑起,与题干所述日本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大概念是指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能统领如图所示单元的大概念是( )
A. 民主共和 B. 国共合作 C. 民族团结 D. 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军阀割据”等和所学可知,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最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形成军阀割据的过程,因此,材料突出的主题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共和,A项正确;国共合作过两次,第一次是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了抗日战争,与材料事件无关,排除B项;民族团结是各个民族之间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友好互助关系,与材料事件无关,排除C项;国家统一是实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与材料事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人物名片,该人物参与了( )
他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创作了白话诗集《尝试集》。
A. 洋务运动 B. 广州起义 C. 二次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人物是胡适。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排除A项;广州起义是同盟会发起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B项;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维新期间维新人士在救国的口号下,组学会、办报纸、出书籍等方式宣传变法。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这(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推动了变法思想的传播
C.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D. 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组学会、办报纸、出书籍等方式宣传变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通过组学会、办报纸、出书籍等方式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维新派通过组学会、办报纸、出书籍等方式宣传变法,起到传播变法思想的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最后失败了,没有成功挽救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图为1953年版人民币,其票面图案折射出当时的中国( )
A. 工业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 B.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门类齐全
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经济发展完全契合现实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53年版人民币票面图案有拖拉机、铁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没有表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体系门类齐全,表述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经济发展完全契合现实需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如图所示绘画作品讴歌的时代精神是( )
A. 与时俱进 B. 艰苦奋斗 C. 改革创新 D. 实事求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庆工人无冬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兴建大庆油田的情景,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B项正确;与时俱进是指顺应时代的潮流,与题干反映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符,排除A项;改革创新主要形成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实事求是”是指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据如表内容,可以推知( )
澳门地区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单位:澳门元)
时间 生产总值 人均GDP
1999年 519亿 12万
2011年 2921亿 53.6万
2023年 3500亿 55.9万
A. "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B. 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
C.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99年至2023年期间,澳门地区社会经济生产总值和人均GDP都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门回归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A项正确;澳门地区推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但材料内容没有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排除C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共同愿望,“实现了”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城邦时代的雅典城有卫城、城市广场和其他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区、市场和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农神庙。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城市功能齐全 C. 建筑布局科学 D. 居民地位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城邦时代的雅典城有卫城、城市广场和其他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区、市场和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农神庙”可知反映了反映了古代雅典城市功能齐全,B项正确;商业贸易繁荣与题干反映的古代雅典城市功能齐全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城市功能齐全,没有体现建筑布局科学,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城市功能齐全,与居民地位平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如表所示内容体现了( )
国家 概况
拜占庭帝国 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阿拉伯帝国 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粮等传到欧洲
A. 政治制度的继承发展 B. 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C. 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 D. 先进思想的示范引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粮等传到欧洲”和结合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起到促进文明传播和交流的作用,B项正确;政治制度的继承发展属于政治角度,材料反映文明交流,两者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属于经济角度,材料反映文明交流,两者无关,排除C项;先进思想的示范引领属于思想角度,材料反映文明交流,两者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如图所示历史事件促使( )
A. 庄园制度逐渐衰落瓦解 B. 租地农场开始不断建立
C. 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D项正确;13、14世纪,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庄园制度逐渐衰落瓦解,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A项;13、14世纪,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B项;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将日本引入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期布局,是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但布局最终实现的关键,是1879—1889年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改革政策,走出困境,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化。据此可知,日本的近代化具有( )
A. 彻底性 B. 封闭性 C. 曲折性 D. 群众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1879—1889年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改革政策,走出困境,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化”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明政府根据西方文化对本国政策的调整,体现出日本的近代化是一个过程,说明具有曲折性,C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说明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排除A项;日本近代化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日本政府的调整,没有反映群众的参与,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参观如图所示展区,有助于体验( )
A. 文学作品艺术之美 B. 伟大人物人格之美
C. 人民群众心灵之美 D. 工业时代科技之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英国万国博览会移动机械展区(185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博览会上展出的主要是工艺品,因此有助于我们体验工业时代科技之美,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机械展区,无法体现文学作品艺术之美和伟大人物人格之美,排除AB项;工业革命产生两大对立阶级,因此不可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心灵之美,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 “铁幕演说” D.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符合题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B项正确;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与题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不符,排除A项;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与题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不符,排除C项;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是美苏冷战的结果,与题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 联合国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解决全球问题,是全球治理的主力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力量。这表明联合国致力于( )
A. 保护世界生态与环境 B. 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C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D. 保证各国就业与需求增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联合国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解决全球问题,是全球治理的主力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力量”可知表明联合国致力于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C项正确;保护世界生态与环境是每个人每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排除A项;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排除B项;保证各国就业与需求增长与题干反映的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仅至该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据此可知,该书的发表引发了人们( )
A. 注重妇女地位的提高 B. 关注人口增长的现象
C. 重视网络安全的问题 D. 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仅至该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和所学可知,材料说明了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重视,呼吁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应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D项正确;20世纪以来,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但是注重妇女地位的提高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人口增长的现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网络安全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方式,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参与政权的门路。更多的百姓开始将学习知识和获得教育当成是入朝为官的主要途径,为唐朝后来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常春《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判断图所属的史料类型。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科举制度为唐朝后来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类型: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
(2)观点:同意;理由: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称为历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解析】
【小问1详解】
类型:根据材料“柳公权的书法真迹”和所学可知,材料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
【小问2详解】
观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为唐朝后来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因此,同意该观点;
理由: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称为历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28. 八年级开展以“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务一 解读历史地图,设计研学路线
任务二 参观主题展览,树立民族自信
(1)根据图1,设计一条研学路线(选择三个红色教育基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设计理由。
【示例】路线:李大钊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故居。
理由:本研学路线以“追随伟人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与贺龙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
(注:以上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路线)
(2)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任务一、二、谈谈红色研学对历史学习的作用。
【答案】(1)路线1:中央红军长城出发地纪念园——遵义会议纪念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
理由:本研学路线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瑞金是红军长征出发地;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路线2:“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平型关战役遗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理由:本研学路线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沈阳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3)作用: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革命精神,提升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图片“红色教育基地分布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设计“抗日战争”和“红军长征”两条主题路线。参考示例:
路线1:中央红军长城出发地纪念园——遵义会议纪念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
理由:本研学路线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瑞金是红军长征出发地;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路线2:“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平型关战役遗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理由:本研学路线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沈阳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主题展览”中的文字信息“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全民族的抗战”“中流砥柱”“得道多助”和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小问3详解】
作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增强爱国主义、了解历史等角度作答,如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革命精神,提升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资产阶级只是统治阶级中“微末”的一部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成为工业“巨子”,他们展开了向贵族寡头夺取政权的斗争。19世纪以来,通过议会的召一系列改革及对地方政权的民主化改造,资产阶级剥夺了贵族的权力,执掌了政权。
——摘编自李宏图《试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征税、发行纸币、制定工商业政策、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等权力。在宪法颁布的几年后,曾经的荒地,现在人烟稠密,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新的住宅也随处可见。此宪法也开创了近代政体新形式,但在承认人权的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摘编自汪瀛《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部门之间为保障民主而采取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宪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答案】(1)变化:从统治阶级中“微末”的部分到执掌政权。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开展政权民主化改造。
(2)原则:分权制衡。
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结论:世界政治发展呈现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只是统治阶级中‘微末’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剥夺了贵族的权力,执掌了政权”分析可知资产阶级的地位从统治阶级中“微末”的部分到执掌政权。
原因: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成为工业‘巨子’”和“通过议会的召一系列改革及对地方政权的民主化改造”分析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开展政权民主化改造,是资产阶级地位改变的原因。
【小问2详解】
原则:根据“分权制衡原则示意图”可知美国政府部门之间为保障民主而采取的原则是分权制衡原则。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问3详解】
结论: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析可知世界政治发展呈现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注: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图2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注: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图3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部分) 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图4 邓小平在武昌等地谈话要点(部分) 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谈话。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探索”主题,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选择图 1 和图 3。 观点:科技探索与政策转变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论述:图 1 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图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此后,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结:综上所述,正是科技探索的成果和政策的正确转变,共同推动着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详解】观点论述: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先围绕“探索”主题,从材料“图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图3: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部分);图4:邓小平在武昌等地谈话要点(部分)。”中选择图1至图4中两个历史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如选择图1和图3。接着,结合所学,确定一个自己想表述的观点,如观点:科技探索与政策转变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然后,从所选的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如论述:图 1 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图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此后,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最后,加以总结即可,如总结:综上所述,正是科技探索的成果和政策的正确转变,共同推动着中国不断向前发展。2024年南平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制作出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可以科学印证该结论的是( )
A. 文献记载 B. 民间传说 C. 考古发现 D. 专家推测
2. 据如图所示内容可知,该朝代( )
A.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C. 采用了盐铁专卖政策 D. 实行了重文轻武国策
3. 与如图所示体操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运动是( )
马王堆汉墓出土养生图谱
注:图中有沐猴灌、鹤听、猿呼、熊络等44个体操动作
A. 五禽戏 B. 骑马 C. 拔河 D. 蹴鞠
4. 如图—如图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 )
A. 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B.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D. 古代科技大放异彩
5.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南方大量荒地变成耕地,农业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和农业多种经营。这说明人口南迁( )
A. 实现了南北的均衡发展 B.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C.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造成了南方的人地矛盾
6. 如图所示文物反映了唐代(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注:骆驼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
A. 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B. 瓷器生产工艺精湛
C. 胡汉差异基本消失 D. 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7. 《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店铺招牌出现诸如图1和图2中的文字,这说明北宋时期的部分店铺( )
注:药铺房檐上书“赵太丞家”注:招牌上书“久住王员外家”
A. 注重展示文化内涵 B. 努力提升服务品质
C. 开始出现连锁经营 D. 逐渐具有居住功能
8. 元朝所设行御史台的地位权力与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平行,对行省各级官员行奏劾、按问、刷卷之责,且人事任命权由其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由行省任命。此举意在( )
A. 管理边疆地区 B. 统筹人事任免 C. 监督地方权力 D. 提高行政效率
9. 1432年3月,郑和船队在东北季风和洋流的帮助下抵达爪哇。四个月后从爪哇出发,借助赤道南部吹来的东南季风,9月到达苏门答腊。11月乘着东北季风和洋流,航行2个月至忽鲁谟斯。这表明郑和船队的航行( )
A. 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 B. 充分地运用科技成果
C. 巧妙地使用通信手段 D. 妥善地任用随行人员
10. 据如表内容可知,以上科技名著的相同之处是( )
科技名著 流传情况
《本草纲目》 17世纪初传入日本、朝鲜,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 被译成日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欧洲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及欧洲多国,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一部农业方面卓越巨著”
A. 突出农业,关注民生 B. 借鉴西方,博采众长
C. 内容全面,讲求实用 D. 影响深远,造福人类
11. 图1—图3是小历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而收集的素材。据此可知,其小论文的主题是( )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雕刻工艺的进步 C. 行政机构的演变 D. 冶金技术的发展
12. 如图“?”处应填入( )
A.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C.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3. 大概念是指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能统领如图所示单元的大概念是( )
A. 民主共和 B. 国共合作 C. 民族团结 D. 国家统一
14. 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人物名片,该人物参与了( )
他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创作了白话诗集《尝试集》。
A. 洋务运动 B. 广州起义 C. 二次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5. 维新期间维新人士在救国的口号下,组学会、办报纸、出书籍等方式宣传变法。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这(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推动了变法思想的传播
C.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D. 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16. 如图为1953年版人民币,其票面图案折射出当时的中国( )
A. 工业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 B.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门类齐全
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经济发展完全契合现实需要
17. 如图所示绘画作品讴歌的时代精神是( )
A. 与时俱进 B. 艰苦奋斗 C. 改革创新 D. 实事求是
18. 据如表内容,可以推知( )
澳门地区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单位:澳门元)
时间 生产总值 人均GDP
1999年 519亿 12万
2011年 2921亿 53.6万
2023年 3500亿 55.9万
A. "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B. 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
C.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19. 城邦时代的雅典城有卫城、城市广场和其他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区、市场和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农神庙。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城市功能齐全 C. 建筑布局科学 D. 居民地位平等
20. 如表所示内容体现了( )
国家 概况
拜占庭帝国 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阿拉伯帝国 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粮等传到欧洲
A. 政治制度的继承发展 B. 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C. 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 D. 先进思想的示范引领
21. 如图所示历史事件促使( )
A. 庄园制度逐渐衰落瓦解 B. 租地农场开始不断建立
C. 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2. 将日本引入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期布局,是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但布局最终实现的关键,是1879—1889年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改革政策,走出困境,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化。据此可知,日本的近代化具有( )
A. 彻底性 B. 封闭性 C. 曲折性 D. 群众性
23 参观如图所示展区,有助于体验( )
A. 文学作品艺术之美 B. 伟大人物人格之美
C. 人民群众心灵之美 D. 工业时代科技之美
24.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 “铁幕演说” D.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25. 联合国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解决全球问题,是全球治理的主力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力量。这表明联合国致力于( )
A 保护世界生态与环境 B. 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C.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D. 保证各国就业与需求增长
26.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仅至该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据此可知,该书的发表引发了人们( )
A. 注重妇女地位的提高 B. 关注人口增长的现象
C. 重视网络安全的问题 D. 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方式,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参与政权的门路。更多的百姓开始将学习知识和获得教育当成是入朝为官的主要途径,为唐朝后来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常春《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判断图所属的史料类型。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科举制度为唐朝后来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8. 八年级开展以“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务一 解读历史地图,设计研学路线
任务二 参观主题展览,树立民族自信
(1)根据图1,设计一条研学路线(选择三个红色教育基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设计理由。
【示例】路线:李大钊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故居。
理由:本研学路线以“追随伟人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与贺龙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
(注:以上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路线)
(2)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任务一、二、谈谈红色研学对历史学习的作用。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资产阶级只是统治阶级中“微末”的一部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成为工业“巨子”,他们展开了向贵族寡头夺取政权的斗争。19世纪以来,通过议会的召一系列改革及对地方政权的民主化改造,资产阶级剥夺了贵族的权力,执掌了政权。
——摘编自李宏图《试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征税、发行纸币、制定工商业政策、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等权力。在宪法颁布的几年后,曾经的荒地,现在人烟稠密,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新的住宅也随处可见。此宪法也开创了近代政体新形式,但在承认人权的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摘编自汪瀛《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部门之间为保障民主而采取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宪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注: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图2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注: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图3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部分) 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图4 邓小平在武昌等地谈话要点(部分) 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谈话。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探索”主题,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