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学案
【预习新知】
(一)西欧封建社会
1.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
概况 (1)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影响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经济特征——庄园与农奴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概况:①②③。(请填写正确序号)
①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3.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王权加强。
①原因: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
②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a.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b.法国: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c.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教会的经济特权: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2)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①帝国陷入混乱
拜占庭的连年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帝国的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1)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强国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莫斯科公国兴起
①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②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3)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4)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特别提醒] 拜占庭帝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1)特点: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2)影响: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巩固训练】
1.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1439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发布国王令,规定除了贵族所属领地的年贡及征集军队之需,贵族不得征收人头税等税项。这些变化旨在( )
A.打击割据势力 B.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C.加强中央集权 D.增强国家实力对抗教皇
2.中世纪晚期,西欧普通大众的饮食更加丰富多样,人均衣物、住房、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普遍增长,导致西欧各国竞相出台禁奢法,对服装、饮食、餐具等消费加以管控。这反映出( )
A.维护旧社会秩序的诉求 B.保护国内市场经济发展
C.抑制社会道德风气恶化 D.社会转型出现新旧冲突
3.早期基督教坚持一条严格的教义“基督徒不得为商人”。公元1275年,阿拉宗教会议制定的法规规定:漂布工、织工、鞣皮工、染工、鞋匠,皆属贱业,禁止教士操作。这表明( )
A.当时社会存在“四民”之分 B.基督教义维护世俗王权统治
C.农耕经济占绝对主导优势 D.工商业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4.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风靡欧洲,哥特式教堂就是一个向信仰者敞开的“天国的窗口”,透过玻璃花窗,上帝把他的目光投向诚惶诚恐的虔信者;而在教堂正中高耸的十字架上,基督的痉挛的肌躯和痛苦的面容又把人的灵魂带入无尽的痛悔之中。哥特式建筑在欧洲的流行( )
A.反映了欧洲人民普遍贫困痛苦 B.体现出工业文明时代建筑风格
C.是专制王权在欧洲兴起的反映 D.表明基督教影响欧洲社会生活
5.从13世纪后期开始,牛津城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存在的优势,并斥巨资保证大学机构的正常运行。同时,牛津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律师对商业矛盾的解决。因此,庄园主、城市商人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人士都乐意将孩子送往牛津大学接受教育。这反映出( )
A.大学得到了政府支持 B.牛津大学已成为一流大学
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 D.经济发展使人们观念更新
6.11—12世纪,西欧市民的财富日益增多,但各国仍旧实行严密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产权由各级领主的子孙世袭,一般不能自由买卖。这在当时有助于( )
A.城市商业资本的聚集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封建贵族领地的扩大 D.社会财富观念的转变
7.英王爱德华三世通过颁发《1327年特许状》,向伦敦让渡了多项权力;伦敦则为爱德华三世提供贷款,数额常达到王室所获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伦敦的富商与自治市官吏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了王室的财政官员。据此可知,此时英国( )
A.城市兴起有助于强化国王权力 B.政治统一促进封建经济繁荣
C.专制王权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D.封君封臣制度已被破坏殆尽
8.查士丁尼是希腊—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在他统治期间因他的文治和武功使拜占庭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对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文治。这里的“文治”主要是指( )
A.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和控制亚欧商路发展工商业
B.形成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
C.在位期间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创立伊斯兰教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9.西欧叫“Manor”的,是从9世纪开始,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村落里面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说明“Manor”是( )
A.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一个比较工业化的经济实体
10.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备科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出( )
A.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B.王权的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教育朝着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4世纪以后,法国国王通过税收政策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正确;材料与打击割据势力无关,A排除;B是影响,排除;材料未涉及教皇,D排除。故选C。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西欧普通大众的饮食更加丰富多样,人均衣物、住房、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普遍增长,导致西欧各国竞相出台禁奢法,对服装、饮食、餐具等消费加以管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个新变化在社会上表现为:人们对于现世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普遍增长,对于教会传统的“禁欲主义"产生极大的冲击,D项正确;“维护旧社会秩序的诉求”是当时西欧政府以及教会的要求,不是社会的普遍要求,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西欧社会与经济”,而“保护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人们消费欲望普遍增长不是社会道德风气恶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材料“基督徒不得为商人”“漂布工、织工、鞣皮工、染工、鞋匠,皆属贱业,禁止教士操作”反映的是基督教对商业的歧视,说明的是农耕经济占绝对主导优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排除A项;中世纪的教会和王权处于相互斗争的状态,非维护世俗王权统治,排除B项;工商业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以后(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哥特式建筑体现出的基督教精神对欧洲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其“风靡欧洲说明基督教对欧洲社会生活影响巨大,D项正确;材料仅能说明哥特式建筑反映基督教精神,与欧洲人的生活贫困状况无关,排除A项;哥特式建筑在欧洲流行时,欧洲尚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专制王权兴起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斥资保证大学发展;二是人们乐于接受大学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现象的出现都与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有关,D项正确。政府支持大学发展,仅仅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牛津大学的地位,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C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西欧市民的财富日益增多,但各国仍旧实行严密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产权由各级领主的子孙世袭,一般不能自由买卖“和所学可知,11至12世纪的西欧城市兴起,市民财富日益增多,但是土地权缺牢牢掌握在领主手中,这就导致市民的财富无法购买土地,进而助推了城市商业资本的聚集,A项正确;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排除B项;在当时的土地制度下,封建领土的领地不利于扩大,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财富观念转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伦敦通过提供大量贷款给王室,同时获得了王室的特许权,这表明城市在经济上对王室的支持有助于王权的强化,此外,伦敦的富商和自治市官吏成为王室的财政官员,也进一步体现了城市在王权强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此时期英国尚未完成统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发展推动王权强化,而非王权阻碍经济发展,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封君封臣制不断破坏,但还没有达到破坏殆尽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提出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没有控制亚欧商路,排除A项;查士丁尼时期,公民并不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经济的特征。从材料中可以判断出“Manor”是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故C正确。
10.答案:答案:A
解析:城市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宗教或观念的教育,这与世俗主义教育的特征象符合,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王权对教育的干涉或影响,且12世纪王权并未加强,不能得出该项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2世纪近代科学尚未兴起,“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备科知识,并不是特别专门或深入的知识,与“精英化的方向”无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