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核心素养】
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通过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认识到学术界一般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分界线;
通过史料分析,总结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论述大国争霸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通过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的不同史料,论述百家争鸣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文字。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PPT夏禹铸九鼎
教师: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同学们听说过问鼎中原的典故吗?那么,“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东周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
【新课讲解】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就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阶段;到了战国,就进入了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1、春秋五霸
师:了解了历史的大致分期,我们再来看看PPT的这张图表,从土地、人口、财力把握西周和东周的主要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啊?
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是的,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诸侯,这就出现了“春秋五霸”。同学们,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找到五霸在哪了么?分别是?
生:齐晋楚吴越
师: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2、战国七雄
师:同学们比较春秋与战国形势图,有何区别啊?
生:霸主由5变7 ……韩赵魏取代了晋
师:不错,是的,春秋五霸被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战国七雄”所取代。
那么,何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材料:西汉学者刘向在描述战国混乱局面时所言:“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战国策》书录
生:由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师:非常好,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和庞涓。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3、华夏认同
师:我们可以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一方面造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却也意外的促进了四周戎狄蛮夷与华夏的民族大融合,民族斗争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族的稳定与繁荣。那么到底何为“华夏”呢?为何我们常自称为华夏民族?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第十页的历史纵横进行了解。
生:华夏意为: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师:不错,在孔颖达的《春秋左传》中有所提及。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我们可以看到,由春秋到战国,旧制度在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 、分裂割据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而与此同时,各国通过改革变法逐步确立封建制度,而商鞅变法也处于这一政治变革框架之下,是与其政治需要离不开的。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师:请同学们概括课本内容,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农业的发展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呢?
生:农业:铁犁牛耕技术、水利灌溉事业发展。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即多余的粮食和交换的商品。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师:这一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田,私田本来不在被征税的范围内,那如何对这些私田进行管理呢?
面临着兼并战争的日益剧烈,如何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呢?
生:变法改革
师:变法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潮流,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变法最为持久,影响力最大。
(二)商鞅变法
1.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
(2)改革户籍制度,推行什伍、连坐制;
——使泰国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有效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
(3)废除分封、行郡县;
——影响:削弱了贵族在地方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奠定了郡县制的基础;
(4)制定秦律,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实行严苛统治;
(5)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的袋子保证; 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抑制商人势力的扩张,发展社会经济;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6)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
——影响:其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推动了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7)统一度量衡;
——影响:是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举措,保证了中家的税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目的和性质
师:了解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据此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一场何种性质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富国强兵(在经济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变法的宗旨就是实现秦国经济实力特别是农业经济实力的提高,也就是富国;而强军,则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动荡时代背景有关。)
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老师:此次改革不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相反还打击和限制了贵族特权,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农耕经济的发展对阶级关系的变动影响。)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于商鞅变法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变法的呢?这就涉及到对变法的评价问题。
3、评价
师: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应当赞成为主,商鞅的变革迎合了时代潮流,做到了全面具体可操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A积极:
对秦国: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的中央集权;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壮大了军事力量;
对历史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师:任何一场变革运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商鞅变法也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诸多恶疾。
B消极
法律严酷导致统治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文化发展;
重农抑商从长远看,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孔子和老子
孔子
(1)介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
(2)背景: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师: 下面找同学概括一下孔子的思想主张。
师: 除此之外,孔子在教育上还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①“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③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师:出儒家学派外,这一时期,道家学派也兴起。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
(1)介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思想主张
①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②其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③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
⑤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师: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什么及其政治主张
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学生回答: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学生回答:
形成条件:(1)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
统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百家争鸣
师:我们刚才了解到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民族成分也增加了,如何进行管理呢该如何进行管理呢?礼崩乐坏的时代,该如何加强各诸侯国国君的权力呢?
这一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田,私田本来不在被征税的范围内,那如何对这些私田进行管理呢?
面临着兼并战争的日益剧烈,如何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呢?
生:变法改革
师:变法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潮流,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变法最为持久,影响力最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概括秦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每一条措施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保障劳动力,促进农业的发展。奖励军功,有利于激发民众参军的热情,在战争中获得成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有利于增加税收,实行什伍连坐,有利于保障地方的治安。实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五、大繁荣时期
师: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反映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
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生:课本第12页。
师:在了解百家争鸣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1.孔子的“仁”和“礼”
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生:“仁”
师:什么是“仁”呢?
生:“仁者,爱人”
师: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需要,这样才能到达仁的要求。
老子略。
2.百家争鸣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填充表格内容。
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春秋时期 儒家 孔子
道家 老子
战国时期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政治领域 诸侯争霸,卿室夺权;宗法分封制度解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
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经济领域 铁器牛耕,精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经济基础
思想领域 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形成了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
【板书】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3.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的思想主张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2.代表学派: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
3.影响
【课后反思】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本节课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学习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由争霸到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最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经济上,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进步,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井田制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取代;同时,经济的发展为诸侯之间的争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适应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需要,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它既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为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总之,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