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核心素养】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利用史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到国家的分裂没有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放;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体会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历史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学生回答
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电视片断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回答:东汉末年,三国并起,群雄逐鹿中原,继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
【新课讲解】
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多媒体)
1、形成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
掌握三国的名称、方位、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
[学生活动: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经济的发展(展示课件)
(学生分组,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问题:通过三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3、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
生答(吴国)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坚决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西晋的统治
探究: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八王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
西晋时期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门阀政治(又称贵族政治)。所谓“门阀政治”,就是由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出身低微的人是无法进入朝廷做官的。在西汉立国之初,由于跟随刘邦闹革命的多为出身低微平民,后来论功行赏,都当上了高官,形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布衣卿相之局”。至东汉,世家大族势力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两汉社会采取的由社会基层组织推举的“察举”和“征辟”的途径选拔官员,一些出身寒门者如果德才兼备还是可以入仕为官的。
到了西晋,司马氏当权后,评选标准是世家大族,打破了曹氏的用人政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格局。
门阀政治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使得士族和寒门成为绝对不可逾越的两大阶层,士族子弟无论才智,品质如何,甚至弱智都可以做到高官,特殊的政治制度保障他们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也保障他们有优裕的生活。
在这种优裕的生活中,统治阶层腐化了。如晋武帝的宫妾、妃子近万人,皇帝不知在哪家过夜才好,他经常乘着羊车,傍晚时分任羊行走,等到哪家门前停止不前了,就在哪儿过夜。于是,宫女们在门前酒上盐水,逗引羊车在自家门前停留。
皇帝如此,世家大族更是竞相淫奢。据史载:用人乳喂猪者有之,用麦芽糖洗锅者有之,用蜡烛烧火煮饭者有之。
联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提问: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上层统治者生活奢侈,追求享乐,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西晋的门阀政治制度导致了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是下层人民路有冻死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背景1):西晋统治者生活奢侈、统治腐朽。
[阅读分析]还有哪些背景?
(背景2):晋初分封,诸王势力强大
展示《八王分封图》。为什么晋武帝不吸取前朝教训,还要分封?
从曹魏帝国灭亡的去看,皇族力量的衰弱是它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一个高级官员的兄弟、子侄都遍布政府权力机构的年代里,皇帝压制自己家族成员的势力的结果,通常就是会让某个豪门家族能与皇族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这种局面一旦出现,那皇帝再想让那个豪门家族首脑臣服自己就变得越来越难了。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自然不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
而且,司马炎几个叔祖、叔父的家庭都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就是出了一个皇帝,也很难让他们再拥有更多的利益了。换而言之,司马炎除了给他封王之外,已实在不能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了。从这层意义上,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得分封诸王:因为只有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祖父、父亲的各枝成员才会支持司马炎当皇帝。
晋武帝生前一共分了57个王,而且后来皇族成员依然有着很多封王的机会。这样众多的王爷,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自然远远无法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了。这样众多的诸王,他们之间想实现协作的机会实际上也等于没有。为什么还是出现了“八王之乱”?
(背景3)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西晋统治面临危机三国时期,北方的匈奴(胡)羯、鲜卑氐、羌等民族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中原。西晋初年,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已达800多万。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国时君主之一的石勒为例子)。少数民族的迁徙又导致了内地汉人的大规模的迁移,加上晋朝统治阶级的盘剥敲诈,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西晋时期,并州刺史司马腾,把各部胡人抓到山东去卖掉以换取军饷,两个胡人共锁于一枷,石勒年方二十来岁,也在被掠卖者之中,多次被驱行凌辱,被卖山东为奴。
当时,少数民族与西晋统治者矛盾很尖锐。石勒参加了第一次反东海王起义,后投靠汉赵(前赵)刘渊。石勒在汉人张宾辅助之下以襄国为根据地,先后灭了王浚、邵续与段匹殫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又吞并曹庭。前赵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319 年十一月称赵王,都襄国。329 年吞并关中取上邦灭前赵。北征代国,令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石勒是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个奴隶皇帝。
(背景4)晋惠帝昏庸无能
晋惠帝司马衷从小智商低下,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
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并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贾南风是个很聪明的人,有见及此,便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
司马炎看了答卷后,以为儿子的思维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放心了。可是司马炎一死,司马衷即位,遇事要他自己定策,就闹出了不少笑话。
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中央皇帝的能力低下,地方诸王开始觊觎中央权力。
2、八王之乱的概况:晋惠帝时,洛阳,历16年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颥、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发动政变,先后杀死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遂执政。这样就开始了公开权力争斗的先例。
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
然后,齐王司马同起兵讨伦,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杀死赵王司马伦,晋惠帝复位
之后,河间王起兵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
接着,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
东海王司马越擒长沙王司马乂,被部将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专政。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占领洛阳,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3、影响:
(1)给社会造成灾难,人民饱受痛苦
(2)西晋从此衰落
(3)形成人口南迁的浪潮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政权的特点: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收复失地: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4、兴盛: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衰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宋的情况: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 年的时间里,赋轻役轻,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原因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游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表现:
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耕犁,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十六国与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设问:“为什么要迁都?”
史料研读:
《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早,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⑧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2)推行汉化政策:
史料研读: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 汉姓 鲜卑族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三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裝,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为后宫妃子,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姓氏: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单记忆: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问题探究:如何评价孝文帝?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总结,同时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
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六国与北朝
(一)政权更迭
1.出示地图、魏道武帝拓跋玨雕像讲述北魏的建国,以“为什么拓跋理改国号为‘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以“为什么拓跋珐迁都平城后开始筑城、造宫殿?”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拓跋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其生活方式也在变化。
2.出示地图,讲述北魏第三位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及其汉化的尝试,以“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泰,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该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先的政治经济制度、统治方式不再适用统一后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出示冯太后图像,讲述冯太后临朝听政下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从制度上推动过了鲜卑族的汉化。
2.出示孝文帝图片,介绍孝文帝,以“为什么选择洛阳”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讲述孝文帝设计巧迁洛阳并严惩保守顽固势力对汉化的阻挠;出示《魏书》等史料,讲述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以“为什么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3.出示《国史十六讲》中陈庆之对北魏态度的转变,说明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也被中原文明所同化并认可。
(三)魏晋以来的民族交融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从饮食、服饰、音乐、歌舞、绘画、雕塑、用具、血缘等方面举例说明魏晋以来的民族大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国号吴,定都建业。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氏、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人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东晋与南朝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东晋北边的疆城,大致到准河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准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世纪下半叶,氏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土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板书】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课后反思】
容量比较大,要讲清楚三个问题,时间比较紧张。
南方经济开发部分用时很短,感觉没有深度展开;
北魏孝文帝改革,可能是铺垫不够,也可能是出示的史料、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在评价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遗憾。
整体来看,基本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在培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方面相对较好,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方面、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方面都非常的不够,需要认真修改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