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核心素养】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教学重难点】重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国人暴动”。难点: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国人暴动”的作用。【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新课讲解】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三幅图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文明遗址的概况。大家看第一幅图,这是260万年前到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分布,观察此图,大家能看出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何特点?生:讨论,发言。我们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临近江河之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是早期文明遗址比较集中的地方。师总结:从满天星斗到花团锦簇,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师:总结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核心地区。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页和第3页第一段,明确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时间、特征以及代表性的文化遗址。生:讨论、发言。师:总结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已经学会了用火,从事采集和渔猎,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养畜业;修建村落,生活稳定,开始了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火的使用是早期人类征服自然、促进自身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西方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而被宙斯惩罚的故事,可见用火对于早期人类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新石器时代中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演进成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工艺高超,反映出先民的智慧和勤劳。总体而言,由旧石器到新石器,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力的进步相伴的是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由最初聚族而居,人人平等,逐渐分化出不同的阶级和等级,这种由平等向不平等的转变,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呢?首先,请看这幅图片(良渚古城墙、牛梁河、陶寺遗址图),结合教材《历史纵横》中的内容,仔细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为什么说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生:讨论、发言。师:总结。经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的遗址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有古城、大型的墓葬、大量的玉器,展现出当时的宗教、神权、王权、战争等复杂社会形态。所以说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展示图片骨耜、稻谷)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中国的原始农业星现南稻北粟的特征,生产的进步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推进到奴隶社会,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被视为文明社会的开端。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生:讨论。师:总结。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师:说起中国的历史,有一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三皇的传说,应该是早期先民集体记忆的缩影。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也为大家所熟知。(展示图片:华夏族的形成、五帝)五帝时代是各个分散的部落,逐渐联合成部落联盟的时代,也是华夏族的形成时期,今天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也是来源于此。有关古代神话传说,《山海经》中有更多的记载,大家可以课下搜集。展示史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白虎通》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问题:大家知道这些祖先的故事吗?他们的传说可信吗?生:代表发言。师:总结。民间的神话传说,依据先民的集体记忆写成的《白虎通》、《史记》,虽然这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先民创世、繁衍生息的一些历史信息,但是不能作为信使,因为当时没有发明文字,或简单的符号或系绳记事等,如果有重大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则可信了。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各部落民主推选产生,尧舜禹的传说即属于此类。展示史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问题:史料反映了当时社会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生:禅让制。展示史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问题:史料反映了当时社会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生:代表发言。师:总结(王位世袭制)。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播放视频:二里头遗址(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文)播放视频:甲骨文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和搜集第一人:王懿荣。观察两幅图片,思考考古材料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作用?生:讨论发言。师:总结。甲骨文,反映了商朝时期政治、军事、宗教等史实;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展示图片:商朝内外服制度)(二)从部落到国家过渡:中华文明起源早,绵延长,且从未中断,与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每个中华儿女当以为傲。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篇章“寻踪探源话永恒”。探究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一探中华文明延续的自然条件展示材料:古代中国处于与外面世界隔离的地理位置,南部高山、高原,西面沙漠,东面临着大海,北部草原地带人迹罕至,这就决定了中华文明在起源上的本土性和独立性。对于抵御外族入侵起了很大作用,从而提高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几率。其次是气候因素。我国多种多样但相对自然灾害较少的气候类型,为农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从而能大量产粮,为养活大量的人口创造了条件。问题: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自然条件是什么?生:发言。师:总结。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战略空间二探中华文明延续的政治保障材料: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能明显提高政治决策效率,国家因此可以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和扩展地缘政治空间。生:发言。师:总结。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建立三探中华文明延续的经济基础材料: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一直到清朝,中国的经济都是世界第一。生:发言。师:总结。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达四探中华文明延续的文化源泉材料:中国具有自己特有的人文传统,尊群传统,以民为邦本,崇尚和平。在多民族文化相处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主平衡。语言文字,源远流长,长久不衰,最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特征。生:发言。师:总结。中华文明的文化具有先进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长久得益于诸多条件和要素的汇聚,但是最为根本的还在于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民族精神,唯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过渡: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下面进入本课的第四篇章“鉴往知来思发展”。(展示图片:丝绸之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各族文明都有其独特性,这是一个民族的精魂,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华文明?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生:讨论发言。师:总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的形成。了解了我们华夏民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阶段的发展概况,认识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希望大家在课下搜集更多有关的史料或传说,进一步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三)商和西周1、奴隶制的发展---商和西周的建立师:夏朝之后,商和西周推动了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整理商和西周的有关事实,将表格填充完整。生:阅读,整理。师:归纳、完善。朝代 商 西周时间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建立者 汤 武王都城 殷 镐京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文字 甲骨文 青铜铭文(金文)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是主要部门,丝织业,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2、甲骨文及铭文的作用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器利簋及铭文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思考考古材料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作用?生: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反映了商朝时期政治、军事、宗教等史实,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3、商朝的灭亡史料探究史料一: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史料二: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荀子·议兵》上述材料反映了商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生:商王的腐朽统治。师: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灭亡,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4、宗法制与分封制西周是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的井田制,政治,上的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等较为完备。请大家参考教材,概括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生:讨论、回答。师:总结(1)分封制①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分封的对象及内容:周王将王縱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口,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及再分封的权利,对周天子有有定期朝贡、缴纳贡赋、提供力役的义务。④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⑤局限: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分裂割据。史料探究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思考: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的内容看,主要是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史料探究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二:“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即“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分封制下诸候的义务?生:诸侯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①宗法制的含义: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②宗法制的目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④内容: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诸候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以此类推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⑤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 家就是分封制。史料探究材料:思考:结合上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基本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血缘关系维系;⑧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基本规则: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师:商和西周的末代君主都是因为腐朽的统治而亡国,相关史料和传说故事非常多,大家可以在课下收集查阅。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人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考古发现,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人文明的门槛。从部落到国家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文献记载: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商和西周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板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3.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三皇五帝时代2.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和西周1.商2.西周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课后反思】本课主要学习了石器时代我国远古人类的分布及其生活状况,尧舜禹时代、夏商周时期的史实。远古人类主要有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等。这些早期古人类的遗址,说明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也奠定了我国古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商朝是发展时期,西周是繁荣时期,东周是瓦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发展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中国这一概念也已出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