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导读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导读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十万个为什么》导读课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感知,运用阅读策略等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封面、目录来了解一本新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发现科普作品的特点,总结问题探究的方法,学习阅读科普作品。
3.通过拟定阅读计划表和做阅读记录的方法维持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封面、目录来了解一本新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发现科普作品的特点,总结问题探究的方法,学习阅读科普作品。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整体感知,了解图书
1.活跃氛围,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学过课文《宇宙的另一边》,知道宇宙的另一边有很多秘密。其实在宇宙的一边,也有很多神奇的事物,想不想一起来感受一下?(展示小魔术:白纸上提前用淀粉水写上《十万个为什么》,晾干后字就消失。涂上碘酒,消失的字又会显现出来,再喷上维生素C水,字会再次消失。)这个小魔术神奇吗 你有什么想问的
回顾旧知,明确主题
(1)联系旧知,提出要求
在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阅读中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2)明确主题,引出童书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变硬 为什么感应水龙头能自动出水 冰箱里的冷气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
整体感知,了解图书
(1)阅读封面,了解信息
师:通过封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书名、作者、主编、译者、插图、出版社……
师:是啊,封面就像一张藏宝图,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信息。
(2)借助视频,认识作者(出示课件,只有照片和名字)
师:同学们了解这位作家吗 (预设:不了解)看来我们对这位科普作家并不熟悉。那让我们跟着阅读小精灵“悦悦”一起认识一下作者吧。(播放对作者米·伊林的介绍)
(3)浏览目录,了解内容
师:看完封面,我们再来看目录,里面有好多文章的题目。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读薄。(出示目录)
①观察目录,说说有什么发现。
②关注标题,发现和其他目录的不同。(生交流)
师:(总结)本书目录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大标题和小标题。使用小标题能让文章的内容更加明确。
板块二巧用策略,感受趣味
巧用预测,感受趣味
(1)出示目录,感受趣味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目录,你对哪个标题最感兴趣
生:我对“水能不能炸毁房屋”这一标题最感兴趣。水有没有这么大的威力 是怎样炸毁房屋的
生:我对“活的书”这个标题最感兴趣,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活的书呢
....
师:这本书就是这样有趣,目录中的题目就很吸引人。老师也很好奇,“活的书”是什么。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
(2)回顾旧知,激活旧识
师:在猜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三年级上学期学过预测,哪位同学还记得可以根据哪些方面来预测
生:借助题目,根据插图,联系生活,根据文章内容。
(3)巧用预测,全班交流
现在请你们猜猜“活的书”到底是什么,把你们的预测写在预测单上。
(生交流预测)
生:我觉得“活的书”就是像人一样会走会讲话的书。
生:我觉得“活的书”就是一本写得很生动的书。
生:我觉得“活的书”就是记录了很多东西的书。
《十万个为什么》预测单
阅读章节 我的预测 我预测的依据 我验证的内容
(4)验证预测,激发兴趣
请大家阅读书本第416-419页,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活的书”其实就是指我们人类。在还没有文字和书籍的时代,人类就是靠口耳相传来传承文明的。
联结生活,感受趣味
(1)联系生活,提出疑惑
这本书与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示马铃薯录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马铃薯,大家也叫我土豆。我经常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我们已经是老朋友啦!但是你们真的了解我吗 你对我有什么疑问吗 )
(2)触摸实物,激发兴趣
师:老师准备了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煮熟的马铃薯,一个是烘烤的马铃薯。请同学们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问的
生:同样是马铃薯,为什么煮熟的是软绵绵的,烘烤的是硬硬的、脆脆的
(3)自读文本,解决疑惑
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十万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出示片段)
当马铃薯被烘烤的时候,它受热很厉害,比煮的要厉害多了。由于受到了强热,所以马铃薯表层的淀粉变成了糊精(一种胶),于是,一颗颗的淀粉颗粒就胶结成了一层红色的硬皮。用糊精制成的胶,你或许早已用过不止一次了,只是还不知道它是由什么做成的罢了。在这里要顺便说一下,邮票背面或者贴标签用的就是这种胶。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煮的土豆和烘烤的土豆不一样了吧。
(4)联系文本,揭秘魔术
还记得刚才我们做的小魔术吗 现在老师来揭秘,它和我们的土豆也密切相关。(播放视频,揭示秘密)看,阅读科普作品能够带给我们这么多收获。
板块三 比较阅读,总结方法
比较阅读,感受趣味
(1)细读文本,感受幽默
这本书内容十分有趣,语言也非常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出示“快乐读书吧”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科普读物的语言表达特点:语言生动幽默,善用设问。)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
出示《十万个为什么》和课文《肥皂泡》的片段,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并通过“维恩图”梳理呈现。
我们洗衣或者洗澡时,如果不用肥皂,那什么都洗不干净。肥皂是去污的最强能手。我们都知道,烟炱很难清洗掉。烟炱微粒是一种十分细小的炭粒,它的形状不规则,有棱有角。它要是紧贴在皮肤上,就很难抠出来。
这时候肥皂就派上用场了。给手打上肥皂,好好搓一搓。肥皂扑向烟炱,使劲往外拽它,把它从皮肤上的各个角落中驱赶出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节选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美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肥皂泡》节选
2.借助名著,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语文书上“小气泡”中的内容)
师: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的特点,阅读科普文章时遇到不懂的科学术语,我们怎么办呢 例如“烟炱”,想想之前学过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这个词呢 (出示资料)
烟炱:
一种十分细小的炭粒,它的形状不规则,有棱有角。(联系上下文)
一种黑色的物质,燃烧时产生。(联系生活经验)
指从烟囱壁分离下来的,或被烟道气冲刷出来后,落到烟囱周围地区的煤烟团。(查找资料)
师:(总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查找资料,请教别人,和同学们交流。
板块四 再次激趣,规划阅读
1.借助表格,拟定计划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这种很厚的书,需要作好阅读计划,及时记录。我们一起来作阅读计划吧。
2.布置任务,延续热情
像这种分成几个部分的书,不一定要按内容顺序去阅读,可以先阅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把每天的阅读收获记录在阅读记录表中,还可以用预测单来帮助阅读。阅读中的成果也可以放进档案袋中,方便在交流课上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延伸阅读
同学们,《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科普书,更是一本导游书,能带领大家做一次科学探究旅行。希望你们能像米·伊林那样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乐于思考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