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国人暴动”。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国人暴动”的作用。
【预习新知】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 ,一般分为 和 两个时代。(2)旧石器时代:①是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②今约 万年的 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人,已经学会用 ;(3)新时期时代:①是指以 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1万年;②大量使用 器,开始 , , ,生活逐渐稳定;③遗存有一万多处,分布广泛,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 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 陶器,以 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 文化,长江下游有 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并且掌握了 技术。④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和 文化被 文化所代替。 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 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 文化,长江下游有 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 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 和神庙;⑤中国 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 、 社会和 社会3个阶段;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 社会,由于 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 ,成果 ;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 社会, 权制取代 权制, 分化与 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 甚至 。
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 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2.夏朝——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建立:部落到国家
①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发展: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夏王: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学思之窗] (教材P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一说:伯益让位于启,一说:启以武力夺取。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群众基础扎实,家族的势力强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都离开伯益的地盘到启的地盘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这就表明当时,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
[学习聚焦]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禹,而不是启,禅让制是推举,王位世袭制是继承。
[微点拨]
禅让制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性,它的原则是选贤任能,被推举出来的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概念阐释]
世袭制:指帝王家庭世世代代沿袭做帝王的制度,主要是父传子,子传孙,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王位继承人。王位世袭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和西周
1、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最终定于 。
文化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 。
青铜器 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 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 及各类事务官。 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 。 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 ;西及 ; 南跨 ;北至 。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西周实行 与 ,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形成了 金字塔型的统治结构。二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公元前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巩固训练】
1.从马家窑出土的彩陶纹饰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纹饰很少出现动物纹,较多的是植物纹。马家窑文化晚期,出现一种形纹,好像先民在播撒种子,除此之外马家窑彩陶中有许多与水有关的纹饰。这表明当时( )
A.原始宗教崇拜盛行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剩余产品大量出现 D.渔猎活动逐渐消失
2.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所需土石方量,是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群的2倍,共计1005万立方米。如果按照每3人1天完成1立方米计算,1万人全年无休,需要7.5年才能完成。这样规模的社会组织动员力,可以说明良渚古城(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民众承受着沉重剥削
C.水利工程受到高度重视 D.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3.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这说明( )
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4.有一种器物被古代典籍大量记载。《周礼·考工记·玉人》释为:“( )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东汉《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 )”。郑玄补注《周礼》时说:“( ),八方象地”。南唐徐错释讲:“状若八角而中圆”。《说文解字》,以“( ),瑞玉,大八寸,似车缸”。该器物在哪里被大量发掘( )
A.牛梁河 B.姜寨 C.仰韶 D.良渚
5.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6.如表是根据考古学研究整理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等数据。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稻米 粟米 黍米
颗粒数 14768 13883 2248
千粒重(克) 16 2 7
折合克数 236.288 27.766 15.736
粒数占比 47.8% 44.9% 7.3%
重量占比 84.5% 9.9% 5.6%
A.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灌溉技术
C.古代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D.地区之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7.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琼后来演变为中原礼制的重要器物,并留下了苍璧礼天、黄琼礼地的说法,而发现于良清玉琼上的神人普面纹,后来演变成了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这表明( )
A.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存在史前文明互动
B.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
C.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更早出现国家形态
D.黄河流域孕育了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
8.距今约8500年前的贾湖遗址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中有53座半地穴式房址,陶窑11座,墓葬445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标本5000余件,骨笛30支,契刻符号17例等。下列选项中,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
A.是我国旧石器时代定居生活的例证 B.该村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C.该地居民已有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该地居民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精神生活
9.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这些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该研究成果反映了二里头文化( )
A.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B.证明夏都确切存在
C.处于聚族而居阶段 D.统治模式相对成熟
10.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由专门的国王管理;古代西亚人创作了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人类文明早期管理和文化活动的产生,直接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阶级的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很少出现动物纹,较多的是植物纹”“好像先民在播撒种子”“与水有关的纹饰”可知,该现象的出现与原始农业有着密切联系,这表明当时原始农业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原始先民”不等于原始宗教,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剩余产品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农业,无法得知渔猎活动是否逐渐消失,故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所需土石方量非常大,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新石器时代,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这些遗存体现了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充分说明良渚古城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B项“沉重剥削”表述不符合“这样规模的社会组织动员力”这一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只涉及外围水利工程,更涉及古城遗址,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C项;D项表述中“先进”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故选C项;材料没有社会分工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阶级分化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瑞玉,大八寸,似车缸”《周礼考工记:玉人》“可知,材料中的器物为玉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发现了大量的玉器,D项正确;牛河梁遗址具有代表性的是祭坛和积石冢,没有发现大量玉器,排除A项;姜寨遗址、仰韶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的特点是彩绘陶器,没有出土大量玉器,排除B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但是已经初步规定了王位的继承顺序,所以是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B项正确;排除A项;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农业与文明交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以“千粒重”为重量,稻最重,粟次之,黍最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米原产自我国南方地区,而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由此可推知原始社会时期南北方存在交流,南方的稻传播到中原地区,而以二里头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已拥有较为成熟的灌溉技术,才能使得对水更加依赖的稻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献记载,故排除A 项;材料只涉及二里头农业情况,无法得出南稻北栗的格局,故排除C 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南北经济交流,但无法得出交流日益频繁,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良渚文明位于长江流域,而中原处于黄河流域,材料重在描述良渚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史前文明互动的特点,A项正确;“满天星斗”重在“多元”,并未突出材料中的彼此联系影响,排除B项;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更早出现国家形态与所学知识矛盾,且材料无法充分推理,排除C项;时空错乱,良渚文明是长江流域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贾湖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距今约85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房屋结构、陶窑和墓葬,这些都表明当时的人们有固定的居住地和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发现证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居住环,C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时间是大约300万年前开始,直到大约1万年前结束的一个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第一村"指的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遗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没有和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世界上最早的精神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有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说明当时对二里头的统治模式相对较为成熟,D项正确;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开始”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仅依靠材料中信息,无法判断夏都是否确切存在,仍需要更多的史料,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城市的统治模式,没有体现其所处的居住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随着农耕和畜牧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的产生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阶级分化的产生是表现,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家和文字的产生,与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职业出现,同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