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成就出现的原因,理解隋唐时期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分析繁荣的原因,理解这种高度繁荣首先是建立在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预习新知】
隋朝兴亡
(1)时间: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2)盛世:文帝死后次子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呈现出繁盛局面。
(3)工程建设:
①隋朝在长安、洛阳等地方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②隋炀帝兴建 城,开通_____,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农民起义: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次大举征伐_____,造成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2、唐朝的统一
(1)建立: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___。
(2)统一: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2)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
2.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东突厥:大败东突厥,俘获___ ,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2)与西突厥: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__ ;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_________。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与吐蕃
①通过和亲,把 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4)与鞋勒:唐玄宗封鞋羯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
3.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____,东北至外兴安岭、____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边疆形势紧张。
②在边疆重镇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伴随地方节度使兵力的扩大,国家出现 的局面。
(2)过程:755年,身兼三个地区节度使的 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 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边疆告急,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 局面。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 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 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
【巩固训练】
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2.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的进步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坊市制度的变革 D.国家统一的实现
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4.有学者考订了关中地区部分地名的由来,其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如南大康、北大康均是由于康居国人曾定居于此,以国命名而来;再如邱木村与鲜卑改汉姓有关。这类新地名的形成( )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彰显了汉文化的包容力
C.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5.唐太宗时期,建立了以都督府、都护府为核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针对边疆民族的特点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唐太宗旨在( )
A.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B.削弱节度使实力
C.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促成国家的统一
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7.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8.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9.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10.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 D.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内容。A.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的房屋布局不同,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故B项正确;C.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化,故C项错误;D.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六朝至唐代,游览风尚由自然转向城市,这与江南城市经济繁华,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有关,故选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一定到城市旅游,只有城市经济进步,才有财力物力修建美景,排除B项:此时坊市制度没有变革,仍是坊市分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隋朝就已实现了国家统一,而材料中的变化是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A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关中地区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和村名,这些名称的形成与少数民族在当地定居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地名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趋势,D项正确;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并不是由地名推动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汉文化的包容力,强调的是民族特色的地名,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疆域辽阔,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唐太宗作为最高统治者,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实现对边疆有效控制,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没有设立节度使,且此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排除BD项;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材料中“允许世袭”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说,政事堂的由来是因为要克服“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的弊端,唐太宗“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中设立政事堂无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A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立并没有扩大三省长官的权力,B项错误;设立政事堂为的是解决三省议政程序中存在的弊端,不是要终结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说明都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遗留了部分门第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宋初”“唐末五代”是时间不是地域,排除A项;唐末并未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流动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可知,隋唐时期,西域高昌国和吐蕃都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这有助于隋唐王朝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加强对中原王朝的了解,加强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A项正确:高昌国是主动学习汉文化,且兴办学校等行为与中原王朝的政策关系不大,排除B项:隋唐时期,佛教逐渐中国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行为,并非中原文化的回应,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