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江南地区的开放;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预习新知】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魏: 年, 建立,定都 。266年,被权臣司马昭之子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
(2)蜀: 建立,国号 。定都 ,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
(3)吴: 建立,定都 。 年,被西晋所灭。
2.西晋
(1)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完成统一。
(2)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 、 、 、 、 。西晋内战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西晋被 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新的分裂时期。
东晋与南朝
1.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 。
2.南朝
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 、 、 、 4个王朝,合称“南朝”。
3.六朝
宋、齐、梁、陈4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 和 ,又统称为“六朝”。
4.江南的开发
(1)原因: (2)表现:①农业:
②手工业:
(3)影响:
5.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 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成定局。
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
1.含义: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特点:
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 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
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民族矛盾逐渐加剧。
(二)北朝
1.含义:4世纪末到6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 、 、 、 和 5个王朝,合称北朝。
2.政权更迭:4世纪末北魏建立, 年统一北方;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周内政清明,灭掉北齐;
取代北周,完成统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⑴内迁各族与汉族频繁接触,民族交融与隔阂并存; ⑵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迁都 (1) (2) (3)
移风易俗(汉化) (1) (2) (3) (4)
【巩固训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以及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历史现象,其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丧失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南方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D.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3.《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可用于研究( )
A.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 B.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
C.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 D.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
4.下表所示为《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和《后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对曹操事迹的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三国志》 《后汉书》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 曹操自领冀州牧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曹操自为丞相
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A.历史叙事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B.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 D.《三国志》的记载更符合客观事实
5.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6.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
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7.439年北魏灭北凉,河陇士族大量迁往京师平城,河陇学术随之日渐衰落,陇右与河西地区经学、史学、文学等全面繁荣的学术局面和“两翼齐飞”的学术格局不复存在。据此推知,该时期河陇学术的衰落( )
A.反映人口迁移引发文化南移 B.表明边塞环境制约文化发展
C.削弱了河陇士族门阀的力量 D.推动了学在民间局面的形成
8.东晋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其中南迁的贾氏、王氏最为出名。他们所编的《百家谱》《十八州谱》等,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谱牒的编修( )
A.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适应了当时政府的治理模式
C.保障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 D.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9.下表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
出处 内容
《吴书 孙权传》 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晋书 孔愉传》 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
A.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B.南方水利设施完备
C.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D.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劳动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仍然保持,排除A项;南方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朝宋统治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可用于研究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并非北方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朝宋元嘉末年的经济发展,并未涉及政权更迭,排除B项;南朝宋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南宋处于宋辽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三国志》和《后汉书》对曹操事迹的记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年代差异导致的记述详略不同的客观因素,也有所处朝代不同对曹操情感不同的主观因素,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排除B项;
二者所处的阶级立场没有差别,排除C项;
二者都属于二手史料,不能说明其更符合客观事实,排除D项。
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据题目可知,广东魏晋南北朝墓葬和窖藏发现了大量波斯银币,《南史·吴平侯景传》《南齐书·东南夷传》均记载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达,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获得开发,这也促进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主导”一词表述绝对,A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动,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江南的开发,没有体现南北的交流,也没有体现财政收入,排除C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陇右与河西地区经学、史学、文学等全面繁荣的学术局面和‘两翼齐飞’的学术格局不复存在”可知,河陇地区学术的衰落减少了河陇士族在学术上的话语权,必然导致河陇士族力量的衰落,所以是削弱了河陇士族门阀的力量,C项正确;河陇学术的衰落并不是文化南移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迁移对于学术的影响,而非边塞环境的制约,排除B项;学在民间局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官员选拔主要是九品中正制,谱牒的编修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便于选拔官员,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谱牒的编修有助于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但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谱牒的编修是个别私人行为,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可知,从三国时期到晋朝时期,南方的城市和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江南得到一定开发,C项正确;材料版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和吏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南方水利设施的完备,而是主要休现了南方城市和经济的一定发展,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