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2.掌握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归纳汉至唐中枢机构的交化。
3.概括汉至唐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及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选官制度的变化,租庸调制,两税法
难点:比较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析其进步性,分析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及其意义;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趋势。
【预习新知】
选官制度
察举制
创立:汉朝
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九品中正制
创立:曹魏
特点:①初创时,_____和_____并重
②西晋时,主要看重_____
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创立: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
发展: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______,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
特点:_____报名,通过考试_____录取
影响:①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
②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中枢政务机构
中外朝制度
时期:汉武帝
特点:①以_____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具体事务_____执掌
②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三省制
时期:魏晋南北朝
构成: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责: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三省六部制
确立:__________
发展: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称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职能:①_____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___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③_____负责执行
办公: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成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
影响: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赋税制度
汉代: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_____
租庸调制
时间:唐初
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①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②政府的收入有了保障
两税法
时间:唐朝中后期
背景: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的建议
内容:①由__________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③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_____缴纳地税
④一年分_____和_____两次纳税
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巩固训练】
1.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体现了国家意志
C.凸显了公平原则 D.滋生了结党营私
2.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
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 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
3.《唐六典》记载:“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六典》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行政法典
B.“岁役二旬”包括丁男的所有赋税负担量
C.“收其庸”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这一措施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4.以下是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该表格反映了( )
唐德宗(公元779-805年) 唐宪宗(公元805-820年) 唐文宗(公元826-840年) 唐宣宗(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科举制度影响社会阶层变动 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C.分散相权适应专制统治需要 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5.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6.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的职权是( )
A.执行诏令 B.审核诏令 C.草拟诏令 D.监察百官
7.曹魏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8.有学者认为,唐初在崇尚门第、官爵的社会风习以及“抑文雅而重法吏”的用人方针下,科举士人多艰于仕途,居大不易。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唐初( )
A.九品中正制仍为主要选官制度
B.科举制度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C.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科举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限
9.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彰。凡诏旨救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柩密院
10.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通过“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的历史现象,可以判断科举制考试主要受各级政府官员的控制,而政府官员与国家意志密切相关,故选B项;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公平是科举制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制虽由地方官员主持,但材料中无法反映出结党营私的现象,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在该过程中,中书令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说明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故选B项;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机构体制,排除A项;中书省是皇帝决策的辅助机构,最后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并没有限制皇权,排除C项;虽然多个中书舍人参与“判事”,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科学性,“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门荫入仕即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进士入仕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向仕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通过门荫制度走向仕途的人逐渐减少,而通过进士入仕的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走向仕途,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社会统治基础越来越大,所以科举制度影响社会阶层变动的说法正确,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宰相的执政能力如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散相权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进士入仕者增多,至于管理选拔的过程是否公平透明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旧有特权阶层的专制统治,故答案选C。其他三项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不相符。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三省中的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A项正确;审核诏令是门下省,排除B项;草拟诏令是中书省,排除C项;唐代监察百官是御史大夫,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出身选官,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朝才创立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材料“唐初在崇尚门第、官爵的社会风习以及抑文雅而重法吏的用人方针下,科举士人多艰于仕途,居大不易”信息看,唐初的选官依然受家世门第的影响,因此说明科举制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有限,D项正确;唐朝时已废除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科举制实施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门阀士族仍旧影响唐初的政治,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并非材料想要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彰。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结合三省六部制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参与参议表彰,故选A项;门下省职责是审核政令,排除B项;尚书省职责是执行政令,排除C项;枢密院掌管军事,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告身格式示意图》可知,它是由三省长官共同负责,而不仅仅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故①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知,告身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由尚书省,而不是门下省,故②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知,告身最后是由尚书省官员签名,说明其最终要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故③正确;根据《示意图》可知,一个告身需要三省长官同意并签名,体现出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