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事实;
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认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4.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格局。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难点: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作用的分析。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的认识。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
【预习新知】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 、晋国、 、吴国、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为“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__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_____、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4.东周灭亡:周王室在公元前 年被秦国吞并,标志着东周的结束。
5.华夏认同: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了____观念。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农业:
(1)耕作技术: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也得到推广。
(2)农田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工商业:
(1)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概况: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3、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剧烈,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
(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国的 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
B、实行
C、普遍推行县制。
(4)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5)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生平:孔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
(2)思想主张:
A、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主张“为政以德”
B、礼: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成就:他主张“ ”,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献整理: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2、老子
(1)生平: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2)思想主张: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 ,退回到 的时代。
百家争鸣
1、形成条件
(1)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
(2)统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形成: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 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3、代表思想
(1)儒家:代表人物为 。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 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代表是 ,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3)阴阳家:以 为代表,认为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 利益。代表人物墨子提倡节俭,主张 ,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代表 利益。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
4、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 、 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不仅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 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学而致用:
题6、“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 )
A.三教合一 B.百家争鸣 C.春秋大一统 D.学在民间
【巩固训练】
1.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2.“强调从历史进化的思想出发,主张严格要求,用法治来改造人的自私品质”。战国时期符合这一主张的思想派别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经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B.诸侯争霸的现实
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 D.地理空间的阻隔
4.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推行仁政以德服人 B.仁义教化德威并施
C.加强集权扩充地盘 D.武力称霸统一天下
5.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军功食邑制,规定有军功者可根据爵位得到封户不等的封地,成为封君。此类封君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仅享有封邑租税。这一制度(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加速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贵族特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6.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7.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列国纷争的现实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夷夏关系的对立 D.儒家思想的传播
8.有人评论先秦某学者时说:“他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倡节俭、节葬。”该先秦学者最可能是谁( )
A.墨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9.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
10.齐国多滨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曾设六个工商之乡。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据此可知( )
A.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国家统一 B.诸侯国通过改革完成了社会转型
C.地理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制定 D.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货币统一化有助于区域经济流通发展,故材料反映的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C项正确;货币发展多元化与战国前期相符,不能体现中后期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出现,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以历史进化思想倡导社会变革和严刑峻法的学派是法家,D项正确
儒家强调“仁”与“主张严格要求,用法治来改造人的自私品质”不符,A项错误;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与“用法治来改造人的自私品质”不符,B项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并不强调改革和法治,C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孔子游说了多国诸侯却未朝见周天子,这说明周天子势力衰微,不足以实现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故选C;孔子不朝见周天子不能说明他对周礼的维护,排除A;孔子周游列国正是在诸侯争霸期间,而且孔子能够周游列国,所以原因不是诸侯争霸的现实和地理空间的阻隔,排除BD。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孟子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孟子没有主张德威并施,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加强集权的主张,故C项错误;孟子也没有主张武力称霸统一天下,故D项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此类封君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仅享有封邑租税”可知,军功食邑制下,有军功者获得封邑租税,却不享有封地所有权,在推动人们获取军功的同时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建立,加速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故选B项;军功食邑制下封邑租税归有军功者所有,并非国家,无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封君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体现了取消了众多贵族特权,并非维护,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战国时期尚未形成,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七国君主和十六国时期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而黄帝是华夏文明始祖,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A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吴蛮夷之国的身份开始转变为“楚子”“吴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见鲁君将夷礼改为周礼,说明的是当时民族趋向融合,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国纷争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排除AD项;材料体现的是夷夏的融合,非对立,排除C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倡节俭、节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代表下层劳动人民利益,提倡节俭、节葬的是墨子,A项正确;荀子、庄子和韩非子都不是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由“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等信息可知,韩非子认为儒学是导致国贫乃至国亡的根源,这说明他猛烈抨击儒学,对儒学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B项正确;建立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战国时期秦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仲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改革,商鞅变法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属于民族关系的重要变化,但题干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