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一教合流现象,以及对儒学的影响。了解儒学复兴运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拿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学习重难点】
重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科技成就,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中外文化交流。
难点: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冲击的原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以及它们在东西方发展的不同,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预习新知】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汉武帝: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___”
②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①奉行_________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对后世影响最大
(2)社会反应
灭佛运动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4次灭佛
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儒学复兴
背景: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唐中期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实质: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和_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
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 的田园诗、南朝 、南北朝 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体现了南北朝政治分裂、民族融合)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体现了大唐盛世、由盛转衰、急剧衰落)
2.艺术:
(1) 书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自觉---实用性)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 、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例如:东晋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创出新风格。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 骨力遒劲 的柳体最为有名。怀素和尚的草书(时代特征)
(2) 绘画:
①东晋:以 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和 是他的代表作。
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B.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C.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 被尊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佛教本土化
(3)雕塑:
山西大同的 石窟、河南洛阳的 石窟、 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科技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 是在3.141592 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 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
5、印刷术和火药: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6、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 长度。
7、医学:医学家 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 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交流——中印之间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 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教交流——中日、中朝
(1)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3.其他文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唐都城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 、 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 、 等港口城市定居。
对外交通:
【巩固训练】
1.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
2.下表所列为新罗真德女王年间(647~654年)出自《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的几则记述。这可直接佐证,新罗当时( )
时间 记述
二年(648) 《建金春秋钢唐》春秋请谓国学……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于是内出珍服,赐春软及其从者
三年(649) 春正月,始膜中朝衣冠
四年(650) 夏四月,下教,以真骨在位者执牙笏,六月,遣使大唐……王织锦作《五言太平颂》,遗春秋子法敏,以缺磨皇帝。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
五年(651) 春正月翔,王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贺,贺正之礼,始于此,
A.实现了半岛统一 B.正式与大唐建交 C.礼乐典章中华化 D.已纳入唐朝版图
3.柳宗元认为佛教有些内容与《论语》符合,激烈反佛的韩愈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当时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学习儒家,开始讲礼义、忠孝,模仿佛教制订教规戒条等。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思想统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学
C.儒学主流地位丧失 D.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4.唐朝时,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653年,日本吉士长丹出使长安,随其而来的学生和僧人等共一百余人,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中华文明圈不断向外辐射 D.遣唐使推动中日友好交流
5.唐太宗时期,许多北方出身但未必有显赫家世的高官和史官,像魏徵、令狐德棻等,都从倡导文学的启蒙精神和实用性的儒家观念出发,对主要繁荣于南方的矫饰和“纤丽”的文学风气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南方贵族对文学创作和佛教的兴趣则要更浓厚一些。这说明( )
A.门阀士族政治地位增强 B.文化发展中地域性特征明显
C.儒家地位开始遭受挑战 D.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发展
6.《齐民要术》吸收了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还吸收了《尚书》中:“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的主张。这说明( )
A.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 B.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
7.下图是韩国庆州地区龙江洞石室古坟出土的新罗时代土俑图。土俑形象多为中国式的官吏形象。据此可知,具着装( )
A.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B.体现出佛教色彩
C.追求奢侈浮华风格 D.受到唐朝的影响
8.魏晋时期的玄学以老子和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弥补儒学的不足。魏晋的士风是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实为主,道家的“逍遥”就符合这一理念,“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这表明魏晋玄学( )
A.旨在探讨社会现实问题 B.冲击了士族门阀政治
C.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道家学说复兴
9.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 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
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 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10.北朝时贾思勰著农书《齐民要术》,对于锄草他认为:“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五谷蔬菜瓜果之属,皆如此也。”,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
A.分工细致 B.是北方的主要经济形式
C.注重精耕细作 D.收成完全取决于人力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但是在唐代,莲花纹是瓦当设计中的主流,而莲花纹与佛教密切相关,这说明当时佛教盛行背景下,瓦当设计受到了佛教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唐代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并不能凸显出佛教在瓦当设计中的独特性,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常识,排除B项;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648年至651年的新罗。根据材料“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贺正之礼,始于此。”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深受中国礼制思想的影响,学习模范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仪文化,C项正确;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罗向唐王朝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建交关系无关,排除B项;新罗并未纳入唐朝版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三教并行,相互影响吸收,文化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所以D正确。三教并行,相互影响吸收不能说明思想统一,排除A;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催生理学的结论,排除B;三教融合的背景下,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并未丧失主流地位,排除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可知,唐朝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日本积极向中国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故选B;A、C、D不是外国来华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不正确。
5.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北方出身的学者从倡导文学的启蒙精神和实用性的儒家观念出发,对主要繁荣于南方的矫饰和“纤丽”的文学风气进行了批判,而南方的贵族则对文学创作和佛教的兴趣则要更浓厚一些。这说明当时南北方的学风有较大的差别,文化发展中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政治地位的对比,且唐代门阀士族影响逐渐减弱,排除A项;儒家地位开始受到挑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当时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朝(中国)。根据材料“吸收了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这部古代农业学著作,受到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吸收儒家的部分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D项正确:《齐民要术》中主要涉及古代农业的生产,无法体现“统治阶级推崇家文化”,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古代儒家思想与农业生产”,而“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于农业的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罗时代(朝鲜)。据材料中“土俑形象多为中国式的官吏形象”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末,新罗人初步统一朝鲜半岛,并效仿中国唐朝制度建立国家,土俑形象多为中国式官吏形象反映了当时新罗官吏着装受到唐朝影响,D项正确;
“土俑形象多为中国式的官吏形象”是反映新罗时代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并非民族特色,排除A项;
材料信息仅为文武官吏的着装,未体现佛教色彩排除B项;
材料信息仅能说明官吏着装受中国影响,不能得出“奢侈浮华”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时期,玄学融合老子和庄子思想,赞同道家的“逍遥”理念,追求“道”,这些都表明魏晋玄学推动了道家学说复兴,故D项正确。玄学更多的是对哲学命题的思辨探讨,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门阀政治,排除B项;自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唐代士人在隐逸时追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这明显受到了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侧面反映了唐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五谷蔬菜瓜果之属”可知北朝时农业生产注意精细的打理,投入大量时间,故C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分工,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北朝的农业生产是北方的主要经济形式,故B错误;“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