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识改革变法的艰难曲折,学习改革家勇于开拓创新的大无畏精神。能够运用相关材料对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体会岳飞及“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宁死不屈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对王安石、岳飞的评价,宋代的议和。
【预习新知】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 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进行分权。
②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3.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宋辽:
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②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学而致用:
题2、下面为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财政危机
(1)军费开支庞大: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官僚队伍膨胀: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3)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学而致用:
题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3、原则: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措施: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结果: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6、评价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4)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学而致用:
题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题5、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3、南宋与金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南北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学而致用:
题6、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胡虏”“匈奴”应该是( )
A.契丹人 B.匈奴人 C.党项人 D.女真人
【巩固训练】
1.“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2.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改革都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且击中要害,措施具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
A.未取得统治者支持 B.推行时用人不当
C.没有革除社会弊端 D.缺乏适宜的环境
3.西方学者谢和耐在其《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4.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5.“澶渊之盟”后,沈括两次出任谈判特使,以“澶渊之盟”条约为基础、《天下郡守图》为依据,辅以木制地形模型,铁证如山,据理而争,使辽国放弃了无理的边界要求。这表明( )
A.地理研究需要实地勘察 B.重文轻武难以解决边防危机
C.科学技术助益谈判效果 D.宋辽议和无法维持长期和平
6.汴州,今之开封。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在汴州设节度使,以图监控河北藩镇,疏通江淮漕运。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宋初结束分裂局面后,宋太祖欲迁都洛阳未果。宋朝最终定都开封主要是基于这一区域( )
A.地理位置的优越 B.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
C.文化根基的深厚 D.榷场贸易逐渐走向兴盛
7.“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8.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 )
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B.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排斥异己,党争不已 D.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9.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C.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D.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宋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故C正确;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没有“藩镇”出现,A错误;材料体现削弱藩镇势力成功,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制,D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制度改良,虽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取得了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改革缺乏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排除A项;B项所述虽然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驱丢失、中原失去屏障”可知,唐代的历史遗患影响着宋代的边防安全,故选B;材料说边患问题是唐朝遗留的,而非宋代本身的积贫积弱所导致,A项不符材料描述,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的描述不符,排除;农耕文明是在明清时期才成落日余晖,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由“枢密院……不统兵。三衙……不能发兵。兵部……权力有所削弱”可知,宋代军权一分为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使权势严重威胁皇权的教训采取的措施,说明宋代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对兵权的分割,不能说明宋代“官员任免随意性强”,排除A项;对兵权的分割不属于监察体系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到了对兵权的分割,未涉及武将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A.材料重点并不是在地理研究,排除;B.材料不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根据材料“沈括两次出任谈判特使,以‘澶渊之盟’条约为基础、《天下郡守图》为依据,辅以木制地形模型,铁证如山,据理而争,使辽国放弃了无理的边界要求”分析可知,材料中《天下郡守图》、木制地形模型等为沈括的谈判提供了辅助,由此说明科学技术助益谈判效果,正确;D.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沈括的谈判最终成功了,排除。故选:C。
6.答案:B
解析:材料未体现开封的地理位置优越,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为监控河北藩镇,疏通江淮漕运,唐中央在开封设节度使;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由此可知,开封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基于此,宋朝最终定都开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封文化根基的深厚,排除C项;榷场贸易是宋与辽夏金之间在边境进行的互市交易,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可知,赵普为相处理政事时,因”利害文字“事关重大,采取设瓮焚毁的办法进行处理,而李沆表示朝廷的防御制度,要细致详尽,齐备具体,如果依从那些官员的陈述请求,随意改变,那么会有损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政治特征是因循保守,制度僵化,B项正确;材料关注的是如何处理朝政和对待朝臣建议的态度,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主要是军事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不同政治派别倾轧、斗争等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朝政处理和制度稳定性,没有直接体现“崇文抑武”或“文人治国”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武将领兵收复失地的荣耀比不过状元及第,由此可见朝廷重视文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价值取向在宋朝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武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官职,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科举考试受到推崇,但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