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的史实,并对其分析评价。
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其影响。
3.分析“倭寇”及政府的海禁政策,认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和反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4.识记明朝与蒙古、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意义;概述清朝建立的史实,认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郑和下西洋;
3.明朝时期的边疆问题、中外关系。
难点:
1.宰相制度与内阁制的异同;
2.朝贡贸易。
【预习新知】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
2.强化皇权的措施
(1)明太祖废
(2)明成祖设内阁。
(3)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得到皇帝信任,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负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概况:15世纪前期, 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2.平倭斗争
(1)背景:从元朝末年起, 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
(2)措施:明廷派遣大将 、 等人平倭,后来政府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 和 相继侵占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击败,退出台湾。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关系
(1)北方——与蒙古关系
①明朝重修长城,防范 南下。
②瓦刺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 。
③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议和,接受明朝册封,双方互市,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与西藏关系
①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 ,明廷册封当地的僧俗首领 等称号。
②在当地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与女真族关系
①明朝前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其建立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 改女真族名为 ,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清易代
(1)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蜂起,1644年,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攻占 ,明朝灭亡。
(2)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随后历经多年逐一击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巩固训练】
1.明朝政府“优礼师儒,教官擢给事、御史”等职,如洪武十五年朝廷以“上海县儒学训导顾彧为户部左侍郎”。其举措旨在( )
A.推广学校教育 B.弘扬儒家思想 C.稳定社会秩序 D.服务现实政治
2.有学者将明仁宗时期的内阁制与明成祖时期的进行比较,得出其变化有三:一是凡能入内阁者皆是品位尊崇之人,二是内阁(大学士)也有了自己的官属(下属)——中书舍人,三是内阁压抑六卿(六部尚书)。这些变化表明,仁宗时期的内阁( )
A.地位明显提升 B.有效制衡君权
C.统揽六部工作 D.代理皇帝批红
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更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
A.内阁其实就是明代决策机构 B.军机处是清代中央一级政府
C.宰相制废除后相权随之消失 D.废除宰相制后相权弱而未亡
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5.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6.有学者认为,自15世纪末以后,中国也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移民的活动,但中国所走的道路显然与欧洲国家不同,显示出中国海洋移民历史进程的特点。这一特点是( )
A.仅靠民间资本的支撑 B.凸显移民地域的广泛
C.兼有文化融合的功能 D.不具殖民拓展的性质
7.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表明决策渐趋民主
C.较大程度上侵夺君权 D.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8.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9.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员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0.据史载,万历首辅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此时内阁的权力较大 B.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
C.张居正个人能力出色 D.内阁地位有制度保障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给儒师提供了一些职务,如洪武十五年朝廷以“上海县儒学训导顾彧为户部左侍郎”,这显示了对儒学的重视,通过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其举措旨在服务现实政治,D项正确;材料显示了明朝对儒师的重视,但其目的不是推广学校教育,排除A项;弘扬儒家思想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仅凭重视儒师不能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二是内阁(大学士)也有了自己的官属(下属)——中书舍人,三是内阁压抑六卿(六部尚书)”可知,明仁宗时期的内阁有利自己的下属,而且在地位上甚至高于六部尚书,与明成祖时期相比,地位明显提升,排除A项;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有效制衡君权,排除B项;虽然内阁地位高于六部,但不能统揽六部工作,排除C项;内阁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票决的权力,但没有代理皇帝批准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宰相是百官之长,是辅佐君主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执政官的泛称。宰相制是宰相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的制度。相权与君权是矛盾对立统一体,共存共亡。二者只有强弱之变化,而不可能会有存亡之关系,C项错误,D项正确。明代内阁奉旨办事,参预机务有票拟之权,而无决策之权。军机处实际是皇帝的内廷秘书班子面非中央一级政府。A.B两项错误,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皇帝提高内阁和司礼监宦官的地位,其目的是让内阁和司礼监互相制约,以保证皇权独尊,D项正确;明代是皇权不断强化时期,选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只是表面现象目的是为了制衡司礼监宦官,以保证皇权独尊,排除C项;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并没有失控,排除B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内阁中的官员担任阁臣的年限都比较短,阁臣的频繁更换就导致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受到影响,A项正确;表格内容仅体现了明朝内阁阁臣的任职年限,不能体现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官吏队伍的年轻化,排除BD项;阁臣的任职年限并不能说明内阁辅助作用的大小,排除C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世纪以后中国虽然也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移民活动,但中国的海洋移民并不是对外进行殖民活动,与西方的殖民扩张不同,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移民地域广泛和具有文化融合的功能是西方世界海洋移民也具有的特点,排除B、C两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及所学可知,明代内阁的职能是皇帝所授予的,内阁大臣有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职能,这都反映了皇帝的意志,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决策渐趋民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和职权,不可能侵夺君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万历年间”应为16、17世纪;该国人“善贾”,航海商贸活动兴盛;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保持通商关系,综合分析,“红毛夷”应为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英宗时期内阁地位进一步提升,阁臣全面参与朝政,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阁臣,而是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B项说法错误,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材料“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体现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力较大,这种权力主要来自皇帝的赋予,是为皇权服务的,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D选项排除;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