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康乾雍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掌握清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国家疆域的范围及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历史意义。
3.了解康乾盛世后期清朝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4.总结并梳理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学习重难点】
重点:清朝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特点与影响。
难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措施与意义;清前中期鼎盛与危机并存的社会状态。
【预习新知】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 _________盛世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________,疆域开拓并巩固。
(二)__________强化的表现
1.政治:(1)皇帝独断大政
(2)________制度: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
(3)中枢秘书机构: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_________。
2.思想:频繁制造__________
疆域的奠定
(一)疆域的巩固
区域 措施
东南沿海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藏地区
(二)疆域
1. 范围:西跨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 ,东北至 ,东临 ,
东南到 ,南至 ,西南抵 。
2. 管理:
①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 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统治危机的初显
1、人口危机: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
2、农民起义
(1)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 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3、外部危机:
(1)以 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 政策加深了隔阂和矛盾。
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1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② 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巩固训练】
1.1792年9月,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帝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就是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但时过境迁之后,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材料旨在表达( )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B.满清统治集团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
C.马戛尔尼使团决定中英关系 D.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而陷入被动
2.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康熙年间管理扩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区,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对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诸事的管理。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B.蕴含着因俗而治的思想
C.说明新疆开始归属中央 D.目的是应对外来的侵略
3.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乌里雅苏台将军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C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D 盟旗制度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A.A B.B C.C D.D
4.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后,建造台湾城作为其大本营,“城墙有几处厚达六吹,侧翼厚四吹,四周围以围墙,约三层高,十八时厚,各个墙角内填以沙砾”。两座主堡周围建有七座棱堡,配备大量火炮,“从市区通过城堡的鞑虏毫无掩蔽”。这( )
A.表明荷兰占据台湾是蓄谋已久的 B.阻断了台湾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C.促使清廷采取更周密的应对措施 D.增加了郑成功收复国土的代价
5.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6.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两国依据条约划定疆界并树立界碑。这开启了中国疆域由没有明确边界的“天下”向有以界碑为标志的近代意义的边界线的转变。这一“转变”( )
A.有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B.推动了中国疆域的扩展
C.是清廷在外交领域的有益尝试 D.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7.康熙时期,设置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推行巡台御史制度,雍正时期继承了这项制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乾隆帝下令正式停止御史巡台制度,确立福建将军、将抚与水陆提督轮值巡台制度。这一调整( )
A.推动了台湾政治革新
B.解决了清初面临的边疆危机
C.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
D.反映了清朝监察机构的完善
8.军机处成立后,雍正皇帝三令五申告诫属下如果说话不缜密,就会失去性命,并规定军机处由护军在外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自进入,就连服务人员都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这一规定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提高决策效率 C.严守军事机密 D.制约内阁权力
9.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说明清朝( )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A.统治机构务实高效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统治危机已经初显 D.国家疆域开拓巩固
10.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如下图所示的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蒙旗等,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由此可见,清朝( )
A.地方管理照搬元代行省制度 B.中央弱化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传统朝贡体系的发展 D.国家的地方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资本主义英国对外发展关系的产物,乾隆帝的拒绝是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中国由此失去了主动和平融入世界的机会,19世纪中期西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故D项正确。ABC项不是材料主旨。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理藩院的权力以及管理职能逐渐扩大,体现了国家统一以及疆域治理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理藩院职能的不断扩大,而非因俗而治,排除B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新疆开始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地方管理,而非应对外来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时期,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协助当地的宗教首领管辖西藏地区,在青海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对于新疆的管辖则是设置伊犁将军,D项正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的是东北地区,排除A项;单于都护府不是清朝时期设置的,排除B项;设置"九边”军镇是明朝时期管辖边疆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两座主堡周围建有七座棱堡,配备大量火炮”“从市区通过城堡的鞑虏毫无掩蔽”可知,荷兰的建造台湾城很坚固,这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难度很大,增加了郑成功收复国土的代价,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荷兰占据台湾是蓄谋已久的材料也没有涉及台湾与内地的经贸往来,排除AB项;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对于边疆地区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的处理,国家治理方式较为柔和,对百姓相对宽容,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增强对辽阔帝国的治理效能,C项正确;“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并非材料所述做法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体现清政府处理案件的灵活和以民为本,这一做法并非为了促进佛教事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式,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清政府已经意识到国界的重要性,这是清廷在外交领域的有益尝试,C项正确;这一转变并不能真正抵抗西方的侵略,排除A项;材料只是界定国界,并不能拓展疆域,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C
解析:康熙时期对台湾推行巡台御史制度,乾隆时期任用要员福建将军、督抚与水陆提督轮流巡查台湾,这一调整表明清朝对台湾的管理日益重视,这有助于加强对台湾的统治,故选C项;加强对台湾的统治与台湾政治革新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故排除A项;B项中的“解决了”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福建将军、督抚、水陆提督”不属于专门的监察官员,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如果说话不缜密,就会失去性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自进入,就连服务人员都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体现的是军机处的机密性,这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三个机构分别针对不同的需要设立,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各司其职,所以说其统治机构务实高效,D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理藩院和内务府与之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中央机构的合理设置,不能说明统治危机已经初显,排除C项;中央机构的设置与国家疆域开拓巩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清朝时期国家对地方治理在继承明督抚制度的同时,还设置了5个将军辖区和2个办事大臣辖区,这说明国家对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D项正确;清朝对地方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明朝时期的督抚制度,其实际上是行省的发展,但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在省制之外补充了将军辖区和盟旗,所以不能说地方管理照搬元代行省制度,排除A项;B项不符史实;朝贡体系指的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等级秩序,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而将军辖区和盟旗都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