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理解其影响。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预习新知】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全新的世界格局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_
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英国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需求强烈,并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3)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
2.落后的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以___为主,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
(5)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索:虎门销烟
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 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
②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 前往广州严厉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2万多箱,在 海滩公开销毁。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③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 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 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3)结果: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 而结束。
(4)《南京条约》:这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 、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 等。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5)延续: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6)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 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①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 的目的。
②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他们便要求修约。
③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
(2)经过:
① 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 。
③次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 ,遭到清军反击,英军损失很大。
④ 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 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大量权益。鸦片以 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4)延续: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 、主权和 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 。
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人物及著作: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 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
①著作: 。
②内容: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介绍外国军事和科技。书中提出了 的思想。
③评价: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 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畬
①著作: 。
②内容: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 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3、影响: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 的主张。
【巩固训练】
1.《海国图志·序》:“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据此可知,此书( )
A.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 B.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C.促进了中国社会成功转型 D.带来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2.鸦片战争后,魏源所述“师夷之长技”,并不限于坚船利炮即军事一面,而是包含了军事、科技、文教等多个方面;对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也是抱着赞赏的态度,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要予以采纳,但也没有表示排斥和反对。这表明魏源的主张( )
A.系统地借鉴了资本主义制度 B.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为根本出发点
C.宣扬了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 D.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3.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材料反映的侵华战争为( )
A.八国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列强瓜分中国
4.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东,发出布告称:“大皇帝待遇外人,恩泽深厚,外人当遵守中国法令,与本国同。若以鸦片之故,致通商全行停止,则茶及大黄等需要之物,亦准照旧贸易”。据此可知,林则徐( )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筹划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D.师夷长技以解决鸦片问题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6.《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7.1848年,徐继畬在刊行的《瀛环志略》中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这说明他( )
A.旨在引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C.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的先驱 D.冲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
8.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后,将曾经“事夷”、社会地位极低的洋行买办、引水、通事等招为幕僚,又组织翻译了一系列外国书籍、报纸,法律等,林则徐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国是( )
A.提升工作效率 B.密切中英关系 C.了解外部世界 D.拓展知识见解
9.魏源认为:其(龚自珍)文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金石学)为崖郭(范围),以朝章国故(典章制度)、世情民隐为质干(主体)。在魏源看来,龚自珍( )
A.倡导经世致用 B.关注世界局势 C.主张师夷长技 D.思想僵化保守
10.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以看出《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B项正确;题中“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以看出《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未反映反封建思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海国图志》问世后,中国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并未转型,排除C项;题中“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只能看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未反映崇洋媚外思想,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源“开眼看世界”。D项正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师夷之长技”的主张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A项史实不符: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系统地借鉴了资本主义制度”。B项主旨不符:材料没有封建伦理纲常的相关信息。C项史实不符:中体西用思想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57年”“《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时间是1856年-1860年,由英法联军发动,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由日本发动,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即18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39年中国。据材料,林则徐主张外国人来中国贸易,应该遵守中国的法令,反对鸦片走私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侵害,体现他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C项正确;林则徐提出如果外国商人不再走私鸦片,清朝将允许正常的中外贸易,林则徐这里所说的是继续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做法,而非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据材料“大皇帝待遇外人,恩泽深厚”可知林则徐仍然受到“天朝”思想的影响,尚未完全接受平等外交观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学习西方、师夷长技相关内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魏源的书中。对东西方的地理位置、天文历法做了一定的比较,提出并不存在居中之国,认为东西方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体现了他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观念,所以C选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材料“在朝的统治者……无不《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瀛寰志略》学习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地理学思想,运用当时先进的经纬度学兑划分地球,对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比较准确的划定,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舆地学欢,引导了传统地理观的变革,A项正确:地理观的改变并不能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卸敌,排除B项;《瀛寰志略》发行后,天朝上国观念仍广泛存在,排除C项;鸦片战争,吏有识之士从坚船利炮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并非《瀛寰志略》的发行导改,排除 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可知,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认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先进性,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文明的先驱,故选C项。材料表明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认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并未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徐继畬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徐继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C材料信息表明,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通过积极翻译夷书,了解外部形势,以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故C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可知,魏源认为龚自珍关心国计民生等现实问题,即说明龚自珍倡导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思想,不能体现龚自珍关心世界局势、主张师夷长技、思想僵化保守,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反映了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C项正确;“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的思想,而且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当时中国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