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
2.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4.分析近代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维新运动的概况,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实行的变法及存在的局限性;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结合《辛丑条约》分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正确评价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预习新知】
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康有为撰写的_ 和_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3)影响:拉开了_ 。
思维点拨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 ”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 、经济、军事、文化、_ 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 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 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
思维点拨 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6、失败原因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 ,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 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 以“_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八国联军的镇压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_ ”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_ 。后来,在_ 义和团运动失败。
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 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_ 的深渊。
(3)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侵华
1、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 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 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
(3)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 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 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2、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 ,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 。
3、“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民族危机的加深
1、标志: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 ,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1)惩办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 ;
(3)将北京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 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 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 等。
3、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 丧失最严重、 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 ;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
(3)在北京设立的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 完全形成。
【巩固训练】
1.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2.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促成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是(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新觉醒 B.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C.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 D.已找到救亡图存新途径
4.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C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严重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A.A B.B C.C D.D
5.“在侵略者眼中,他们联合军的行为是正义的,是为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腐朽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7.有学者指出,围绕着《时务报》等维新报刊而形成的读者群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阅读共同体”,维新言论使许多读书人“如饮甘泉”,乃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尤其是学校、学会与报刊三者之间的互动,吸纳更多的读书人加入维新报刊的阅读潮流之中。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启发了知识群体的觉悟 B.提高了民众的阅读意识
C.引发了创办报刊的热潮 D.增强了报刊的宣传功能
8.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近代以来,由“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西学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B.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C.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 D.学习西方借助了已有的知识体系
9.1898年9月24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致国务卿的信函中说,戊戌政变尽管“产生了极大骚动,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这从侧面表明( )
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封建地主阶级阻碍了社会变革
C.列强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 D.知识分子深刻关注民智的启迪
10.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城……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巳
A.“百日维新” B.“东南互保” C.清末新政 D.武昌起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19世纪后期,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C项正确;科学阐释了“自然演进规律”,不是强烈要求变革中国社会,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进步思想家关注赖尔理论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理论不是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B项错误;19世纪后期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没能动摇恪守古训的陈旧观念,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维新派无关,排除A项;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排除C项;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见光绪皇帝颁布诏书,体现的整体思想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对西学进行利用,承继了中体西用的框架,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并非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新觉醒,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不彻底性,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但没有消除中国的边疆危机,A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并没有收回祖国,没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B错误;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空腔严重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口号,C正确;1927年在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5.答案:D
解析:根据“联合军”“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等信息可得出是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此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项正确;鸦片战争期间没有联军,只有英军,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腐朽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不符合,排除B项;甲午战争期间与日本有关,排除C。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内容,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都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不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末(中国)。材料表明,维新人士通过报刊宣传维新变法,吸引读者群体并形成了巨大的“阅读共同体”,许多读书人对维新言论“如饮甘泉”“梦寐以求”,表明维新变法运动启发了知识群体的觉悟,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知识群体对维新言论的反应,据此无法得出民众的阅读意识是否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变法运动对创办报刊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据题干“道一而已”“道出于二”“道通为一”等内容及所学可知,随着西学传入中国,“西学”成为与中国传统思想不同的思想观念,出现“道出于二”现象,随着西学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与发展,“中学”与“西学”逐渐走向融通,出现“道通为一”现象,据此可知,这反映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故选C项;题干述及了西学在中国的传入、传播与发展,但是并没有述及其“传播渠道拓展”问题,排除A项;题干主要述及近代中国“中学”与“西学”的不断融通,而不是“程度有限”,排除B项;据题干“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可知以“西学”为基础,而不是“借助了(中国)已有的知识体系”,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个选项与康格的描述相吻合,戊戌变法确实没有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或觉醒,因此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封建地主阶级阻碍了社会变革:虽然封建地主阶级确实可能阻碍社会变革,但康格的信函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封建地主阶级对戊戌变法的影响,所以此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C.列强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康格的信函主要是在描述戊戌政变后中国民众的反应,并没有提到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或寻找借口的内容,因此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D.知识分子深刻关注民智的启迪:题目描述中并没有提及知识分子对民智启迪的关注,所以此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综上所述,康格的描述从侧面表明,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或觉醒,因此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定国是诏书”指《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的诏书,这是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A项正确;“东南互保”协议达成时间是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的时间是1901年,排除C项;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