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及其政治、经济、军事统治,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历程,理解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的必要性,认识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3、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认识长征精神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难点。南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
【预习新知】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宁汉合流:____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国民党--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统一全国: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相继制造济南惨案和____事件,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①国民政府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本主义兴办实业的热情。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机遇。
(2)概况:_____、面粉等原有行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都有一-定发展。
(3)不利因素: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利用四大银行进行巧取豪夺。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 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 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实践
(1)南昌起义
①过程
A.1927年8月1日,周恩来、 、叶挺、 、刘伯承等领导了 。两万多起义军经过数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
B.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起义军在 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C.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 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②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
(2)八七会议
①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 召开紧急会议。
②内容
A.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 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毛泽东提出 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①开始: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 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 秋收起义。
②经过: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③结果: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建立: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 ,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 。
②发展: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的星星之火。
B.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工农武装割据
①形成: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使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②政权建设
A.成立:1931年11月,中华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 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B.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 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③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红军长征
1、背景: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以 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9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调集 军队“围剿”各革命根据地。
2、直接原因:由于 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 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 ,开始长征。
(2)挫折:“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 错误。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后,从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国民党当局集结重兵,布好口袋形阵势,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
(3)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
A.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会议改组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B.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 、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②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走向胜利
① ,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
②在 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 ,爬雪山,过草地
(5)胜利会师
①10月到达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 ,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巩固训练】
1.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指出唯有国民养成“宝贵时间”“严守工作时间”等习惯,才能使国家民族进步。随后各省陆续开展“守时运动”,并在南昌、福州、汉口等省会城市装设世界标准时钟,试图以此塑造在行动节奏与精神风貌上具有军事化、政治化气质的理想国民。此举意在( )
A.推行党国一体的意识形态 B.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
C.革除陋习以提高国民素质 D.打压各地的实力军阀
2.1935年7月,苏联《真理报》发表《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一文:“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过去和现在都不曾实施过如此艰苦卓绝的行军。”材料中的“英勇进军”是指( )
A.红军长征 B.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D.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3.如表统计了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由表可推知( )
赣南 闽西
农民 80% 60%
工人 10% 13%
知识分子及商人 10% 10%
A.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 B.民主政权认真落实“三三制”原则
C.中央苏区入党标准采取区别对待 D.国民大革命高潮传播至中央苏区
4.如图所示内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其所属部队发布的一些纪律规定(节选)。据此推断,这些纪律规定应发布于( )
◆我军人员一律露宿街头,不住民房,不进经堂,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的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 ◆公买公卖、态度和蔼,爱护藏胞牲畜、庄稼。 ◆这一带吃水困难,要帮助藏族老人背水。
A.北伐战争期间
B.井冈山会师后
C.红军长征途中
D.渡江战役前夕
5.1933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据此可知毛泽东( )
A.重视经济建设 B.学习苏联经验 C.强调军事斗争 D.关注舆论宣传
6.“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7.毛泽东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性质 B.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转移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播下革命种子,打开革命新局面
8.1933年5月,中国共产党江西各县县委委员中,工人成分占到46%,贫农成分占到44%,其他所有成分只占10%。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土地革命的推动 B.国民大革命发展
C.北伐战争的影响 D.民族工业的进步
9.如图是1930年赣西南地区和闽西地区党员成分的占比情况。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农民成为革命领导者
10.《长征组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狮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
A.四渡赤水河 B.召开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甘肃会宁会师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蒋介石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在于试图塑造具有军事化、政治化气质的理想国民,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据此可知,其“新生活运动”是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A项正确;“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督促国民养成惜时等习惯以塑造理想国民,排除C项;此举意在塑造理想国民,并非为了打压各地的实力军阀,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35年7月”、“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此时正在进行的红军长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毛泽东与朱德在江西井冈山会师发生于1928年4月,与向四川省进军无关;C选项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长征的直接原因,其本身与向四川省进军无关;D选项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时间是1927年9月,与向四川省进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国共对峙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中,农民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说明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期的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从党员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区别对待,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并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至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的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途中途径藏族所在地,C项正确;1926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与西藏地区无关,排除A项;井冈山会师是在1928年,中共主要是在江西、湖南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发生在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因此材料“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体现的是毛主席在苏区开展经济建设,主要是为了巩固根据地政权,A项正确;此时苏联发展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贸易,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军事斗争和舆论宣传,排除CD项。故选:A。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异端邪说”指的是毛泽东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依据所学知识,毛泽东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所以答案选C。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的诗句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内容,所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长征,长征的过程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选D;改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性质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长征是实现了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而非解放军,排除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排除C。故选D。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0年(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30年赣西南地区和闽西地区中共党员成分中农民比例最高。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因此党员中农民数量增加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A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变化,排除B项;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C项;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而农民是同盟军,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歌词可以看出这描写的是长征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从“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是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以后毛主席开始指挥革命,也使得遵义会议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本题选择B选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