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学案
【学习目标】
1. 概括日本在军事、政治、经济、屠杀等方面的侵华罪行,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本性,2.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复活。
3. 归纳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难点: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预习新知】
一、局部抗战
1、背景
(1)1929年秋, 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 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经过
(1)东北三省
①侵略
A.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 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于是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 。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B.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 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C.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 。
②应对措施
A.国民政府:推行 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 迫使日本撤兵。
B. :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C.社会: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 运动兴起。
D.共产党: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 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共产党员杨靖宇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2)华北地区
①侵略: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 ,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 。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②应对措施
A.学生:其中的“华北自治运动”激起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也就此掀起高潮。
B.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C.国民党内部——西安事变
a.背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 的东北军和 的西北军在内的大军围攻陕北。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b.经过: 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 ,于12月12日晨,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c.结果: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 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 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 外和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遭到拒绝后,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 。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 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要求筑成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②随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为了表示 ,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在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③8月下旬,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路线的形成。
④周恩来向 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⑤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 ,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⑥9月22日,国民党 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成为战时陪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续6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
2、殖民统治
(1)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 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 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2)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实行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 ,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通业。日军直接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 ,强行“争购”和“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他们还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3)军事上:日军在敌后 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 政策。从 1941 年到 1942 年,日军在华北连续5次推行 ,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
3、重庆大轰炸: 年2月至 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达1万人以上,绝大多数为平民,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毁坏。
4、细菌战:侵华期间,日军践踏 ,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 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 细菌部队。1938年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3000多人。
5、“慰安妇”制度:日本军队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 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 、违反战争常规的政府犯罪行为。
【巩固训练】
1.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2.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 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 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3.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开办“青年训练所”培养为日本效忠的伪职人员;设立“东文书院”教授中日语言,“以融洽两国青年之感情为宗旨”。这些行径意在( )
A.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B.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
C.推行奴化教育毒害青少年 D.破坏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4.“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与该歌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南京保卫战
5.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口方略。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当时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危机促进局部抗战发展 D.民族危机促进国共矛盾缓和
6.位于衢州市区罗汉井5号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纪念馆,由首批细菌战遇难者黄廖氏的故居改建而成,见证了日军发动毒气战和细菌战给衢州人民带来的灾难。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年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B.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7.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下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西迁至昆明,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事是由于( )
A.日军发动全面侵华 B.平衡西南教育
C.国民政府学制改革 D.国共十年对峙
8.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9.中共中央某议决案提到:“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
C.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其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该决议( )
A.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 B.表明中国共产党萌发了民族意识
C.促使国内政治局势得到初步扭转 D.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对农产品管理强度增加,而农产品是重要的物资资源,说明日本高度重视农产品,也说明日本本身对农产品极度缺乏,C项正确;华北人民反抗激烈与日本对农产品的需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与题干1942年对农产品政策变化的节点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对抗是法西斯国家,非针对日本一国,与日本对农产品的需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抓紧侵华,而此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虽然稻米高产,但是却显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为侵华服务,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并不会导致台湾人民人均消费稻米的数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妄图永久奴役中国,在沦陷区大力兴办实施奴化教育的组织和学校,推行以奴化、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并培养“愚民”为核心的奴化教育,C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属于日本侵华的罪行,不是为了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排除A、B两项;“破坏教育体系”没有指出材料所述措施“奴化教育”的本质和险恶用心,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可知该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位于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发动了对东三省的武装侵略,使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项正确;卢沟桥事变发生于华北的京津地区,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发生于华北的山西地区,排除C项;南京保卫战发生于华东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故A选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故B选项错误;C.根据材料中“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共产党政策调整及国民党军队和抗日义勇军一致对外,说明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的局部抗战发展,故C选项正确;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冬,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无法篡改的一手史料,最具有说服力,故选B;口述材料、回忆录和专著中的描述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排除ACD。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全面抗战爆发后高校西迁,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A项正确;
当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并不是为了平衡西南教育,排除B项;
材料强调大学西迁,不属于学制改革,排除C项;
1927-1936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分
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A项正确:结合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政策内容“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团结各阶层力量进行共同抗日。B项时空错位:武装反抗国民党已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且“富农”和“有产阶级”不属于反抗国民党的主要力量。C项偏离主旨:材料强调中共中央调整政策以团结各阶层进行抗日,并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的目标。D项时空错位: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意识到敌人的强大,需要跟国民党合作,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A项正确;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国民革命失败之后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CD项。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代表全民族利益的立场出发,对入党人员淡化阶级成分要求,其目的是团结最广大的力量共赴国难,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