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熟记其主要内容,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梳理“一国两制”理论的内涵与提出过程,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拨乱反正的意义。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3.“一国两制”的内涵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预习新知】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12 月)
1.历史背景
(1)思想解放(P169导言):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2)指导思想:邓小平的《 , , 》
2.主要内容
(1)工作中心:停止使用 ”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 上来。
(2)战略决策: 的战略决策。
(3)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 、 、 路线,恢复了党的 的优良传统。
(4)拨乱反正:审查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伟大转折,开启了 和 新时期。
(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按照 、 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表现(阅读了解即可)
3.总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 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 基础。
(四)修订宪法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 和 的新规定,标志着 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进程
1、初步探索
(1)对内改革
①农村:实行 。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②城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 、 、 、 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 方法。
②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 个沿海港口城市。
(3)成果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到了 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 ”的基本路线。
4、深入发展
(1)对内改革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 ,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 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
①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 、多种形式的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②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③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 ,使中国更深层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成果: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内涵:在 前提下,国家主体 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 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 。 
2.香港、澳门回归
(1)过程
年7月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港、澳的回归, 标志着 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 年元旦《 》发表,(补充)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 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了“ ”的重要共识, 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 年“汪辜会谈”,标志着 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通过《反 法》。
②习马会面:2015年, 和 在新加坡会面,这是 的首次会面。
【巩固训练】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 )
A.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983年英国学者杰克·哥瑞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 D.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3.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4.如表是中共九大和十二大政治报告的高频词,据下表可知( )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九大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十二大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B.经济发展开始成为首要
C.现代化建设道路全面开创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它是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战争的史诗力作。蒋经国观看了该影片后说:“从这个影片上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这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 )
A.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D.“三通”局面的实现
6.1979年1月1日,中国大陆方面发表了第五次《告台湾同胞书》,称“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有利于发表该文件的“潮流”不包括( )
A.全体中华儿女心愿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日两国关系缓和 D.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7.邓小平多次强调“两个不变”,即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一国两制”政策不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建设好”,即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从“两个不变”到“两个建设好”体现了( )
A.香港高度自治权的扩大 B.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转变
C.祖国统一大业行稳致远 D.香港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8.1980年,中国共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建制镇的数量达到16702个。该现象可作为史料直接用于证明中国( )
A.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2年、1990年、2000年中国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比例(单位:%)
负责人 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 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业人员 生产人员 其他
1982年 1.56 5.07 1.30 4.01 71.98 15.99 0.09
1990年 1.75 5.31 1.74 5.41 70.58 15.16 0.05
2000年 1.67 5.7 3.1 9.18 64.45 15.83 0.07
——摘编自《建国70周年职场变迁,从“等靠要”到职业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据《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率比较》(表)可知( )
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单位:元/人
年份 项目 1980 1985 1987
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 869.6 1138.2 1486.0
农村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 2800.7 5863.7 10207.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8》资料计算。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B.中国现代农业潜力开始得到释放
C.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改革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故A项正确;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重大命题,故B项错误;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故C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1983年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桃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服务业,把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这是发展乡镇企业,调整经济结构的结果,C项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面,与材料中桃村的发展模式不符,排除B项;山东沿海地区的开放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乡镇企业产值不断增长,直到超过农业总产值,其增加值达到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故选C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起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而农村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所以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不会因为乡镇企业产值的提高而改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共九大政治报告的高频词为“阶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九大召开于1969年,此时处于文革时期,党和中央的工作重心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所以,中共九大政治报告的高频词为“阶级”,“革命”。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邓小平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其主题主要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故十二大政治报告的高频词为“经济”,“建设”等,C项正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发生在2017年,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发展开始成为首要,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1982年,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可知,中共对国民党的正面抗战持肯定态度,促使国民党对大陆政策的调整,1987年,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长期隔绝状态的打破,故选C项;台湾并没有认同“一国两制”,排除A项;“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排除B项;2008年“三通”局面实现,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两岸实现三通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不是当时的发展潮流,D项符合题意;当时恢复海峡两岸的正常交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心愿,1972年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而且中日两国关系已经缓和,ABC都是当时的“潮流”,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C
解析:无论是“两个不变”,还是“两个建设好”,都是“一国两制”政策的体现,这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行稳致远,选C项。材料不涉及香港高度自治权的扩大,故排除A项。这两个论述均不涉及对外开放,故排除B项。香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1980年,中国共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建制镇的数量达到16702个”可知,自1980年至1997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所以史料可以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整体建制镇的数量,不能反映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乡镇政府属于基层政权建设,并非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给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从业选择。
阐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不再需要众多的人口。并且,伴随着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走进了大学,走向了城镇。20世纪80年代,政府深化城市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社会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给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广泛的职业选择。1982—2000年,农业人员的比重由71.98%减少到64.45%,说明农村居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途径。
总之,改革开放调整了我国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促使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给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82年1990年、2000年中国。首先,从1982年至2000年中国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因此,可拟定论题:改革开放给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从业选择。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政府深化城市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予以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即可,如改革开放调整了我国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促使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给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村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快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A项是21世纪,排除A项;材料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业,不是指现代农业,排除B项;农村体制改革带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