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
【预习新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与地点: 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3)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 》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 》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 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 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目的
①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 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 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②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 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法律支撑: 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
(3)成果
①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 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
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3、恢复国民经济
(1)稳定物价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 ,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 飞速上涨。
②目的:为了制止 制造的市场混乱。
③过程: 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 和 。
④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2)深化改革
①目的: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②措施: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 管理、 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成果:经过一系列努力,到 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 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1)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 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 ,越过“三八线”,直逼中韩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经过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到 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 上签字。
(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
① 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 、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 ,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 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 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 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
①过渡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这一时期。
②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①实施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借鉴苏联经验。
②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
③结果: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①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法: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1)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此前后发展确立。
(3)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毛泽东的贡献: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巩固训练】
1.下表为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表
时期 “一五计划” “二五计划” “三五计划”
比重 37.4% 20% 10.8%
其中“三五计划”时期的投资比重降低,主要是基于( )
A.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B.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C.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安全局势的变化
2.1950年前后,中央决定将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的10个军工企业、9个机械企业、3个纺织企业、2个橡胶企业,共24家大中型企业迁往黑龙江并对其进行了扩建。此举意在(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更好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 D.解决工业分布不平衡问题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50―1955年,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②1955―1969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美国、日本等,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④1978-2019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新中国初期紧锣密鼓地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改革教育方针,并开展扫盲运动;发布通令,实行禁毒。这些政策举措( )
A.旨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B.动员了人民参与新中国建设
C.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 D.促成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
5.下图描绘了毛泽东1950年视察哈尔滨车辆厂的情景。毛泽东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已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B.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 D.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6.下图为1957年4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目为《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的文章,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经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B.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C.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变
D.为三大改造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7.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8.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9.1949年初,毛泽东会见苏共要员米高扬时,提出了我国处理外交问题的两个方案,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得到承认,并希望苏联首先予以承认;一个是一年之内不急于得到外国承认,如果外国政府宣布承认,也不拒绝,但暂不予以同意。当时的中共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其立足点是( )
A.维护中苏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B.以独立自主姿态处理对外关系
C.与国民政府屈辱外交划清界限 D.为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国际环境
10.中国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1949年为68.4%,1952年为57.7%,1957年为46.8%。上述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 B.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C.统一财经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不断推进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国家正值“三线建设”,国防建设为安全起见实行工业投资调整,进而削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比例,故选D项;选项AB不合材料主旨,“三五计划”时期尚属于计划经济,C项表述错误。
2.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企业的搬迁是远离沿海地区,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可知此举有利于保障这些企业的安全,从而更好的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C项正确;此举主要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而非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不是为了解决工业分布不均衡问题,排除AD项;此举和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于1954年、1955年,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①④表述正确,B项正确,中美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因此③表述错误,排除AC项:新中国一经成立,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②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上下呼应、举国同心、团结一致,掀起了建设热潮,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创时期,排除A项;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中“土地改革”等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这些政策举措无法直接促成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A.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材料中“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说明毛泽东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故C项正确;D.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为《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工业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变,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此时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并非世界工业强国,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且材料只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没有涉及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劳动者奋发有为,致力于推动技术革新,全国人民工业化建设热情高涨,D项入选。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是学习苏联经验的结论,排除B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认可,因此这一原则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国家关系与前提,排除AB项;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并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倾向于“一个是一年之内不急于得到外国承认,如果外国政府宣布承认,也不拒绝,但暂不予以同意”,说明的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是以独立自主姿态处理对外关系,B正确:此时中苏尚未建立同盟关系,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与城镇人口增长无关,排除A;统一财经政策的实施与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无关,排除C;农业集体化不断推进与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无关,排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