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7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77张PPT)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仔细品味语言,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3.学习古代诗歌中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登 幽 州 台 歌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唐)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知诗人
2.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前 不见 古人, 
后 不见 来者。  
念 天地 之 悠悠,  
独 怆然 而 涕下!
节奏与停顿
登幽州台歌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3.朗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生活年代以前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
辽阔,遥远。
想到
悲伤的样子
眼泪
chuàng

字词理解
诗意理解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合作探究——赏析
1.如何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何理解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以前,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以后,贤明的君主又会在哪里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一种茫然与无奈的心绪,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合作探究——赏析
1.如何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
贤明的君主又会在哪里
以前
以后
茫怀
然才
无不
奈遇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悟诗意
2.无古人、来着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合作探究——赏析
3.如何理解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主题探究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总结反思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古人往往于登临时感慨万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一首登临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在诗歌中,或表现人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祖国有大好的山川河流等着你去探幽寻径,书中有灿若繁星的诗篇等着你英华并咀。
板书设计
前―→后(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登幽州台歌
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怀才不遇
《望岳》
——杜甫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题
“望”是远远地看。
“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字 ,自称 ,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杜 甫
(712年—770年)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1.走近作者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其中《春望》《三吏》《三别》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此时,24岁的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时,他被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透露出诗人远大抱负的诗篇《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 ) 生曾云( ) 决眦( ) 夫如何( )
预习检测

céng

1、读准下面红色字字音。
dài
2、正确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诗意理解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青色的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很小。
读 “望”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 甫
远望
近望
凝望
“夫fú” ,语气助词,表强调。
这两句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前句用设问,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后句自问自答, 用夸张手法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巍峨高大、雄伟壮阔 、连绵不断的形象,写初见远望泰山时欣喜、惊叹和仰慕之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合作探究——诗歌赏析
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意思是“聚集”,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意思是“分割”,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这两句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近望
(虚写)
(实写)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突出泰山的极高极幽深,雄伟壮丽。表现了诗人对泰山向往之至,亟欲攀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融情于景,写出了层云生起、倦鸟归林的景象,和诗人凝望泰山的出神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泰山景色以及对祖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凝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想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会当:应当,一定。凌:登上。表现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绝顶:最高峰。览:看,这里是“俯视”的意思。小:矮小。
相似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这两句笔力雄浑,格调高昂,蕴含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
这两句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借想像的情景不仅衬托了泰山的雄伟、巍然高耸,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充满信心、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毅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及远大抱负(或心胸气魄) ,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共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
(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以众山衬托了泰山的巍峨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能说出几个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拓展: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韩愈、欧阳修、曾巩。
了解作者了解作者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令,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写诗背景写诗背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并朗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说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①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自缘身在最高层。
衬托 象征
景:①塔高千寻—目睹之景(夸张,正面描写,实写)
②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虚写)—美好的政治前程
情: 浮云 ——眼前的困难、障碍 、挫折等
最高层 ——政治的最高决策层
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理:登高望远
   寓情于景 寓理于景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历来为后人所传诵,请作简要赏析?
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交流展示
“浮云”一语双关,既是实写,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表现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最高层”一语双关,既指塔的最高层,又指政治最高决策层,表现了诗人渴望登上政治决策最高层的雄心壮志。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句
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蕴含着什么哲理?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这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息和不畏困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了解作者、作品
选自《龚自珍全集》,清道光十九年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感于清朝朝廷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
jǐ hài
己 亥 杂诗
gōng
xiá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
预习检测
吟鞭:指诗人鸣鞭。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东指:指东方故里。
预习检测
说说红色词的意思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是环境描写,诗人用黄昏来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也揭示出了此时诗人对朝廷的失望与内心的愁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
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情。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小 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爱国热情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 ,号 。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放翁
务观
南宋
预习检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预习检测
在吟诵中
感受古诗
节奏和韵味。
解释划线词句的意思。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原指农历十二月祭祀众神,后用为农历十二月的名称。
豚:小猪,亦泛指猪。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古代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若许:如果可以
预习检测
说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预习检测
合作探究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蕴含怎样的哲理?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蕴含着生活哲理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蕴含怎样的哲理?
交流展示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叙写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
表现了诗人随时拜访农家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结合诗句谈谈(见学案)
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谈谈。
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含怎样的哲理?
合作探究——诗歌赏析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叙事中抒情,叙述了自己辞官东归时内心的愁怅
是环境描写,诗人用黄昏来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也揭示出了此时诗人对朝廷的失望与内心的愁怅。
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辞官时内心的愁怅之情,以及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比喻明志
己亥杂诗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远离朝廷
虽然辞官,
但仍关心
国家的前
途命运
不甘沉沦
不畏挫折
落红——自己的
身世
花——朝廷(社
会、国家)
——愁绪万千
当堂检测
1、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如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再看那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张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何其蓬勃、何其辉煌!请你也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绘一种你所喜欢的植物。100字左右。
要求:运用比喻何拟人的修辞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