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对春秋战国进行时间划分,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事,明确各诸侯国、少数民族所在位置。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各国变法的必然性,明确变法的成果和意义,分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3、通过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态,探究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并对其加以比较。 4、能够客观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现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5、通过了解华夏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学习百将争鸣,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逐渐成熟,他们善于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学生初中对这一部分的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历史对象之间的联系缺乏理解,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一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做出初步分析,但仍要引导他们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构建更为完备清晰的知识框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指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政治上列国纷争,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被打破,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君主产生了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追求,华夏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逐渐形成;经济上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商业发展,制度变革的苗头随经济发展出现,并推动社会转型;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它一方面是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巩固了社会变革的成果。本课主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史事,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变法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等。
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的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导入]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不同于西周的稳定,相信很多同学对东周的印象就是“乱”,那么东周又是怎么“乱”的,为什么会“乱”呢?下面我们就从“繻葛之战”具体了解一下东周的政治局面。 观看视频的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一下视频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展示] 材料1:视频“繻葛之战”。 材料2: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春秋左传·桓公五年》 问1:视频中有哪些人物? 答1:郑庄公、周桓王、祝聃。 问2:从材料和视频中同学们对东周政治局面有哪些认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答2:周天子权力衰微,诸侯国强大。 东周时期,周天子控制力日益削弱,诸侯实力上升,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都出现在该时期。它们的出现有何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如何?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历史影响?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视频和文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东周周天子权力衰微,诸侯国强大”的结论。 以“繻葛之战”为切入口,通过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之文献材料,使得学生对东周的政治现状有直观认识。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重大变化 (一)政治动荡:王权旁落,诸侯争霸 1、东周时代划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为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通过时间轴引导学生对东西周的划分有整体概念。
2、春秋五霸 [课堂探究1] 材料1:西周时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 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3:诸侯在会,而大夫又盟,是大夫执国之权,亢君之礼。……诸侯盟,又大夫相与私盟,是大夫张也。故鸡泽之会,诸侯始失正矣。 ——《春秋谷梁传注疏·卷三十五》 问:材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展示]图1为西周分封示意图,图2为春秋列国形势图。 问1:大家对比两张形势图,有何发现? 答1: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因此形成了“春秋五霸”。 问2:同学们再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找到春秋五霸分别在哪里?对应的是哪五霸?
答2:大家要注意“春秋五霸”指的是诸侯国的国君,对于春秋五霸具体人物有不同说法。(前两种是主要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王。 ——《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王、郑庄公。 ——《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汉书注·诸侯王表》 而这其中无论何种说法,有两位霸主一直存在,即齐桓公、晋文公,足以见当时齐桓公在人们心中已是公认的诸侯之霸。下面我们来看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知识拓展] 葵丘会盟 材料1: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秋,复会诸侯於葵丘,益有骄色。 ——《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2:图1为葵丘会盟台遗址,图2为齐桓公画像。 葵丘会盟中,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子召令诸侯,甚至连周天子也承认了其霸主地位,这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学生根据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材料2“郑师合以攻之”;材料3“而大夫又盟,是大夫执国之权” 等得出周天子权力逐渐衰微的结论。 学生对比书上的两幅地图,发现一些小诸侯国消失,地图上呈现的主要是几个大诸侯国。通过地图上的标示,找出当时的春秋五霸。 通过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 春秋时期权力下移。权力从周天子逐渐到卿大夫,为下文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做好铺垫。 运用书本上的地图能使学生对书本的掌握更加深刻,地图也更直观地展现春秋时期诸侯间的争霸。 齐桓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通过拓展“葵丘会盟”,使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权力扩大,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有更深刻了解。
3、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展示]图1为春秋形势图,图2为战国形势图。 问:大家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变化? 答:变化 1、出现了许多新的诸侯国(赵、魏、韩) 2、一些诸侯国消失了(晋) 3、长城不仅修筑在北方,还出现在诸侯国之间 4、原本的赤狄,北戎消失 总结:王室衰微,统治失序,诸侯争霸,权力下移。 三家分晋: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分晋国,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田氏代齐:田氏几代在齐国苦心经营,终于在公元前379年齐国君主齐康公死后取而代之。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立为齐侯。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这就是“田氏代齐”。 方式:兼并战争 结果:分封制瓦解,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课堂探究2] 材料1: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 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材料2:图1为春秋形势图,图2为战国形势图。 问1:从材料1我们能看出战国时期的哪些特征? 答1: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国家不断减小,国家趋向统一的趋势明显。 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答2: 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的形势图,学生得出结论部分诸侯国消失,产生新的强大诸侯国,部分游牧民族消失,融入中原王朝。 学生根据材料1得出结论,兼并战争,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天下归强者。并通过对比地图,结合材料1“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同,包括所处时代、战争性质以及影响等。 运用课本地图提问,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课本地图的习惯。诸侯的兼并战争和游牧民族融入中原的过程也为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奠定基础。 通过两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之间的差别,理解战国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的观念。采用课本上的文献资料也促使学生在日后更加重视课本的边边角角。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同源共祖 1、华夏概念 [展示] 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就是文明开化的表现。 2、民族关系变化 [展示] 材料1: 原因:春秋战国中原和相邻民族频繁往来,联系密切。 过程: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影响: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认同感,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采用课本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华夏”。 通过图片理解“华夏”观念,并了解东周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位置。华夏认同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从中原认同扩散到四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经济发展:铁犁牛耕,阶级变化 [展示]图1为战国铁犁,图2为牛尊,图3为铁犁牛耕图,图4为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阅读课本P5第1段完成下列表格。 农业铁制农具 牛耕推广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冶铁技术商业货币流通广泛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富比王侯的大商人
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生产工具的变化,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铁器时代。 [课堂探究3] 材料: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税。鲁国实行“初税亩”,“履田而税”,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征税。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当时的税收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显然经济领域出现变动,而这一变动也会引发社会的连锁效应。私田越来越多,承认土地私有制,为了增加国库收入,统治者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国有制变为土地私有制,原来土地上的贵族-奴隶关系转为类似后世的地主-农民关系。井田制瓦解催发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力量,卿大夫属于新兴地主阶级。 井田制不断瓦解(土地国有、集体耕作)——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土地私有、户为单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成长起来 [拓展提升] 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根据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种类别,划分知识点。 阅读材料,学生能够认识到当时税收方式产生变化,要按田亩收税,这使得学生意识到阶级关系产生了变化,但产生了何种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学生并不清楚。 通过展现东周时期的铁制农具、耕作方式和水利工程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表格,清晰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通过重点概念的逐步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阶级变化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三)思想文化:儒道之始,百家争鸣 1、孔子、老子“春秋先声” (1)孔子 [展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文·学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文·雍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问1:根据上述材料,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1:仁。 问2:对于“仁”,孔子分别做了哪些解释? 答2:面对不同人,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说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思维导图] “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 孔子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对人民过分剥削,而主张惠民、富民。 孔子希望从乱世到达治世,主要通过仁和礼,仁是礼的内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走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目标。 (2)老子 [展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节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节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节选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的思想主张。 [思维导图] 春秋时期主要是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和道家,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为何会产生?具体有哪些观点?对后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继续来看。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总结孔子的核心观点以及老子的思想。 通过文献资料,介绍孔子、老子的思想。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知识点,使得学生对于孔子的核心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老子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清晰的了解。
2、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 (1)背景 [展现]图1为稷下争鸣图。 材料: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丛子·居卫》 问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答1:政治上礼乐征伐发生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冲击,血缘世袭原则开始破坏,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与此同时学术开始下移,孔子的教育也使得私学兴起,原本贵族之末、四民之首的士开始活跃,士阶层崛起。 问2: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 答2: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物质基础)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 思想文化:西周灭亡,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内容 百家争鸣都在争什么?争论的是自家的主张最适合治世。 [展示]图1为百家争鸣的地理分布。 结合图片,阅读课本P13第3段完成下列表格。 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孟子》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荀子》道家庄子逍遥自在《庄子》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邹子》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节俭、兼爱、非攻、尚贤《墨子》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政治思想《韩非子》
[课堂探究4] 问: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你会采用哪家思想治国?说明理由。 答:各抒己见,最终要运用法家思想进行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巩固自身权力,激烈的竞争对各国变法提出新要求,法家思想的推动。 (3)影响 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后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繁荣。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得出结论经济发展,诸侯竞招英雄,稷下代表学术下移,这些因素都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表格,了解各家观点。 小组合作,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回答某一学派的观点。 通过文献材料和图片材料,使学生更容易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诸侯争霸、经济发展、阶级变化等,从而总结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背景分为经济、政治和阶级,思路更加清晰。 百家争鸣的地理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对百家争鸣有一个整体概念,表格展现各家观点,使得学生自主寻找知识点并记忆。 设置情景和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归纳课本知识,理解不同学派主张的实用功能。总结百家争鸣的性质及影响。
三、应对变化的变法运动 问:士阶层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出现离不开上层的礼贤下士和诸侯国之间的争霸需求。那么战国时期为了争霸,诸侯国进行了什么努力? 答:变法。 1、变法原因 [展现] 材料1: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增《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2: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室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原因。 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等,导致了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变法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 [展现]图1为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示意图。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变法运动,例如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魏国的李逵变法,这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具代表性。 [展现] 材料: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室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总结:通过农耕、集权、法治进行富国,通过军功进行强兵。 3、变法影响 [课堂探究5] [展现]三则材料,分别是商鞅变法的效果、商鞅之死以及秦法情况。 材料1: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册》 材料3:商君虽死,秦法未败也。 ——《韩非子·定法》 问1:对比一、二则材料,思考秦国百姓的态度为何会有差异。 答1: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富足;但是严刑峻法,百姓在高压统治下生活。 问2:分析二、三则材料,思考商鞅为何被处死。 答2:除了初中学习国的侵害到旧贵族利益遭到反扑外,还有一点就是商鞅地位威胁到秦王的统治。 问3:对比此前礼乐征伐之变,秦王对“王臣”关系的重视体现出政治的什么变化? 答3:秦惠王将商鞅处死却没有废除商鞅之,可见一方面维护君王权威,另一方面继续实行维护君主专制的政策。对比礼乐征伐中统治者的混乱与无力,秦王在变法中开始对集权的“王臣”关系加以重视,并进行铲除,有集权意识,也有能力集权,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并制定统一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之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发现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得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壮大,同时商鞅变法是为了让秦国在诸侯战争中获胜,因此学生总结变法原因,包括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为了诸侯争霸战争的胜利,但答案仍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性。 根据上面给的材料,学生将课本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农耕、军功、法治和集权四个方面来划分。 学生根据三则材料,材料1“乡邑大治”,材料2中“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并且“秦人不怜”,学生得出结论商鞅变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威胁到秦王的位置,并且严刑峻法也使得百姓生活在高压统治下。对于问题3,学生比较困难,大体能说出为君主专制奠定基础。 通过材料,找出关键词“封建经济”“新兴地主阶级”“对立”“战争”等,将背景分为政治、经济和阶级三方面,并得出变法的目的和结果。 对课本重点进行深化讲解,让学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通过图片展示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开展变法运动。 通过分类划分,使学生能更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特别是增加赋税、户籍管理、中央集权这些举措都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升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拓展 1、春秋战国时期大事年表 周平王东迁——春秋先声(孔、老)——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灭六国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政治上王权旁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民族上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少数民族也融入华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经济上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发展,经济实现局部统一; 思想上百家争鸣,中华思想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并由此产生了当时的治世思想,法家思想; 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具代表性,商鞅变法为秦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3、春秋战国分裂时期蕴含着哪些统一因素。 政治:各国纷纷变法,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 经济:小农经济成为各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交流与融合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这些统一因素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王朝奠定基础。 通过图片整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诸侯兼并、华夏认同、百家争鸣、铁犁牛耕、变法运动。并从这几方面理解春秋战胜国时期的统一因素。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整体突破。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