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班会】微笑面具背后的呐喊个案概况琪琪(化名),高一女生,中长发遮眼,并戴口罩,妈妈陪同前来咨询。来访自述父母上班较忙,平常母亲照顾较多,对其较为严格。琪琪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喜欢二次元动漫,因为她觉得动漫中的人物非常善良可以充分地做自己。琪琪的性格孤僻,寡言,朋友不多。上高中后,学校寄宿制管理,妈妈没有答应为其办理走读,坚持了两个月左右,期间总是出现夜间失眠、睡眠质量差等情况。学校规章制度较为严苛,无法适应,特别是上学期的班主任,总爱“针对”自己,不断地否定、批评自己,导致自己情绪非常低落,新学期分科换了一位还不错的班主任,但这学期不想再去学校了,描述自己无法正常进入学校,容易出现头疼、胸闷、发抖等状况。情绪特别激动时,会通过割手腕等自伤行为缓解情绪,在疼痛和出血之外感到了一种释放的感觉。分析评估笔者在咨询中曾询问琪琪在自伤时是否有轻生的念头,说基本没有,而且从伤口上看,伤痕并不深,且伤口均不在手腕等要害处,故她的自伤属于非自杀性的自伤行为。近几年,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屡见不鲜,常见的有切割、划伤、掰指甲、撞头、打自己等。本案例中的琪琪即采用划伤的方式自伤。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琪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原因分析如下:(一)个性因素1. 案例中琪琪的身体无器质性病变,无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来访者正处于青春期,是身体迅猛发育的时期,激素分泌等会影响其情绪的稳定水平。并且,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是孩子认知方面的觉醒,是孩子挑战和不服从父母权威的开始,因此在这一时期,孩子容易和父母发生亲子冲突。2. 琪琪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情绪管理障碍是诗诗产生自伤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情绪管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表达情绪以及不懂如何调节情绪。孤僻寡言,朋友不多,不懂得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也不懂得如何对情绪进行调节。妈妈曾经答应为她办理走读,但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妈妈又要求她必须寄宿,前班主任批评的话被视作针对等。(二)家庭因素琪琪父母离异,父亲角色缺位,而妈妈因为忙于工作,对其陪伴与关爱不足,导致安全感极度缺乏;妈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使琪琪不敢将内心的需求与想法与妈妈沟通。青春期是孩子挑战和不服从父母权威的开始,面对孩子的逆反,琪琪妈妈通常用说教、批评来应对,以至于琪琪无法正面表达情绪,采用极端的、不被认可的重复性自伤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辅导过程(一)危机干预,评估风险期间,通过积极关注、共情、无条件接纳等心理技术,取得了琪琪的信任,引导她表达当前困惑,并共情其心理困境,引导其看见自身有力量的资源,从而降低琪琪抑郁发作的情绪强度。(二)寻找例外,接纳情绪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与强烈的消极情绪共处展开辅导。通过探讨例外情况和成功经验,“在什么情况下你的感觉那么糟糕”,“以往出现强烈情绪的时候,你还用过哪些方法”,总结比较适用的情绪调试方法,不去否定其极端缓解情绪的方式,而是不断传达理解和关心,并引导她“愿不愿意,尝试一种对自己更好的方法”。和这位来访进行了首次辅导,进行了初步评估,后续将采用相应的咨询手段持续跟进该案例。心得感悟首先,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对于青春期孩子的认知,更好地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变化并逐渐趋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青春期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就是要转变对他们的认知观念。从接待的个案来看,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多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面对个性差异的应对方法。人的心理发展会受到生理水平的限制。我们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针对他们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采取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其次,心理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要重视基本助人态度和技巧并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以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的基本助人态度和技巧的运用要了然于心。一个案例取得良好辅导效果的背后,一定离不开辅导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多年的工作经验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基本助人态度和技巧的重要意义。学生之所以愿意倾诉内心的秘密和配合辅导的进行,都是因为心理老师在辅导工作中对这些态度和技巧的重要把握。“如果你没有理解我,你又如何能够帮助我”,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去读懂了学生的心声,才有下一步的为学生排忧解难,让他们获得心灵成长。每个案例背后可能更适用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为此工作之余技术培训的学习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近期的咨询服务,我认识到了自己技术上的短板,对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空椅子技术、意象对话、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技术)、辩证行为疗法(DBT技术)等常用咨询方法的理念及要点进行了温故。根据案例所属问题的类别和个案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如果心理老师的技术掌握不足,就难以真正有效地帮助到学生,甚至起到负面影响。最后,教师要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升积极适应力。咨询中,接触的都是休学在家的孩子,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存在这些问题的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我想我们都要明白:青少年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为其营造温和、民主、友爱、宽松的环境,引导其提升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发生。脑科学也认为,青少年的大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因此我们老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而是要强化成长型思维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看待孩子,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调动起他们的内外部资源优势,做自身心理健康的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