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复习《西游记》专题探究之人物专题一、 齐天大圣孙悟空1. 人物简介: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光彩夺目的角色,由花果山仙石孕育而生,拜师须菩提祖师习得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神通,后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1)称号: 美猴王、孙悟空、孙行者、弼马温、齐天大圣、斗战胜佛(2)外貌: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3)技能: 七十二变,筋斗云,火眼金睛,法天象地,身外身等(4)武器: 如意金箍棒 (重一万三千五百斤)2. 性格特点(1)勇敢无畏,敢于反抗权威:大闹龙宫 (第三回):孙悟空为了得到称心如意兵器,不惧龙王势力,闯入东海龙宫,最终夺取定海神针,并将其变为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 (第五回):因不满天庭对他的轻视,孙悟空反出天宫,自封“齐天大圣”,与十万天兵天将对战,展现出其叛逆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决心。三打白骨精 (二十七回):面对白骨精的多次变化和唐僧的误解,孙悟空坚持自己的判断,不惜被师父赶走也要除掉妖怪,展现出其嫉恶如仇和忠诚护主的决心。(2)机智灵活,足智多谋:智取芭蕉扇 (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为了熄灭火焰山,孙悟空三次向铁扇公主借扇,运用各种计谋,最终取得芭蕉扇,化解危机。真假美猴王 (五十八回):面对六耳猕猴假扮自己,孙悟空与他一路斗法,最终到如来佛祖处辨明真假,并将其消灭。智降红孩儿 (四十二回):面对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孙悟空四处求援,最终请来观音菩萨将其降服,并将其收为善财童子。(3)嫉恶如仇,忠诚护主:降伏黄风怪 (二十一回):黄风怪刮起黄风,阻碍取经,孙悟空四处奔波,最终请来灵吉菩萨降服妖怪,解救师父。大战红孩儿 (四十二回):为了救出被红孩儿掳走的唐僧,孙悟空不顾自身安危,与红孩儿展开激战,并最终请来观音菩萨将其降服。真假美猴王 (五十八回):面对假扮自己、企图取代自己位置的六耳猕猴,孙悟空坚决与其斗争到底,维护师徒团队的完整。(4)性格中的缺陷:三打白骨精 (二十七回):孙悟空因过于冲动,三次打死白骨精,不顾唐僧的劝阻,最终被师父赶回花果山,造成取经队伍的暂时分离。推倒人参果树 (二十五回):孙悟空因受不了道童的奚落,一怒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给五庄观带来了巨大损失,也给取经队伍带来了麻烦。与唐僧的冲突:取经路上,孙悟空多次因为唐僧的误解和责备,感到委屈和不满,甚至想要放弃取经,体现出其性格中不成熟的一面。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孙悟空并非简单的脸谱化英雄,其性格的多样性贯穿全书。(1)亦正亦邪的冲突:他本是石猴,与天庭的正统格格不入,却在取经路上被赋予了降妖除魔的“正派”使命。他身上既保留着“妖”的本性,如崇尚力量,不服管教,喜欢捉弄人,也逐渐展现出“佛”的慈悲与智慧,最终成佛。这种正邪交织的复杂性使得他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非高高在上的神,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2)不同情境下的多面性:面对强权,他是充满反抗精神的斗士(大闹天宫)。面对师父,他是忠心护主的徒弟(真假美猴王)。面对弱者,他是伸张正义的英雄(打死拦路抢劫的强盗)。面对朋友,他是重情重义的伙伴(与牛魔王、七十二洞妖王结拜)。这种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同性格侧面,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更具有真实感。4. 成长与变化孙悟空的取经之路,也是他不断自我完善,由“妖”到“佛”的心路历程。初期的叛逆与冲动: 在故事前期,孙悟空的性格中充满了叛逆和冲动。他蔑视天庭的权威,不服从任何规则,经常凭借个人喜好行事,如大闹天宫、推倒人参果树等,都体现了其狂妄自大、不计后果的一面。中期的磨炼与成长: 随着取经路上的磨练,孙悟空的性格逐渐发生转变。唐僧的教诲、团队合作的需要、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都促使他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力量,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后期的成熟与顿悟: 在故事后期,孙悟空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力量,并能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不再一味地依赖武力,而是更加注重策略和智慧,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5. 研究方向(1)孙悟空形象的演变:早期神猴形象: 在早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孙悟空的形象更多地是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猴,例如淮安民间故事中的猴神“淮水无支祁”,以及唐代传奇小说《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精,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元杂剧中的反抗者: 到了元代杂剧,孙悟空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逐渐具备了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意识,例如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已经展现出反抗天庭权威的倾向,并自封为“齐天大圣”。《西游记》中的复杂性: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达到了顶峰,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形象,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勇敢、机智、忠诚的一面,也有冲动、自负、贪玩的一面,使得他更加真实和立体,更具人性化,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不同版本间的比较: 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形象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塑造,例如六小龄童版电视剧塑造的忠诚、勇敢、活泼的孙悟空形象,与周星驰版电影中更具人性化、带有悲剧色彩的孙悟空形象,都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对这一经典人物的不同解读。(2)孙悟空的象征意义:追求自由: 孙悟空不屈服于天庭的权威,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了人们对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向往。他的大闹天宫,正是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森严秩序的反抗。反抗权威: 孙悟空敢于挑战玉皇大帝的权威,敢于反抗任何不公正的待遇,象征着人们对强权的反抗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战胜自我: 孙悟空最终战胜心魔,修成正果的过程,也象征着人类战胜自身弱点、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他从最初的狂妄自大、不服管教,到最终的克制忍耐、明心见性,体现了人性的成长和升华。(3)孙悟空的现实意义:勇敢正义: 孙悟空敢于挑战不公正的现实,坚持正义,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他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维护弱者的利益,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智慧与变通: 他机智灵活,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取经路上,他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随机应变,灵活应对,最终化解危机。不断学习: 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但他仍然虚心向师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修成正果。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团队精神: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虽然经常与八戒、沙僧发生摩擦,但他最终能够与他们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取经任务。这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在团队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共赢。二、 唐三藏1. 人物简介:唐三藏,俗名陈玄奘,法号玄奘,是大唐高僧,奉唐太宗之命前往西天取经。他前世为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而被贬下凡间。他心地善良,一心向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旃檀功德佛。(1)称号: 江流儿、陈玄奘、玄奘法师、唐三藏、唐僧、御弟哥哥、三藏法师、旃檀功德佛(2)外貌: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3)技能: 佛法精深,能够念诵各种佛经,但没有降妖除魔的本领。(4)佛器: 九环锡杖2. 性格特点(1)虔诚坚定,一心向佛: 唐僧的内心充满着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取经的坚定信念。无论是面对妖魔的诱惑,还是路途的艰辛,他都始终不渝,意志坚定地向着西天前进。“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第二十三回):在面对四圣的考验时,唐僧表现出对取经的坚定决心,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动摇。路遇强盗: 每次路遇强盗,唐僧都坚持不杀生,即使被抢劫,也宁愿舍财保命,体现其慈悲为怀的佛家理念。“若不取得真经,永堕沉沦地狱” (十二回):唐僧在佛前发下宏愿,展现出其追求佛法的坚定决心。(2)善良仁慈,悲天悯人: 唐僧心地善良,对所有生命都充满着慈悲和怜悯。他不仅不愿伤害妖怪,甚至对作恶的妖怪也希望能够劝其向善,展现出其宽容和博爱。三打白骨精 (二十七回):唐僧因为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而对其严厉斥责,并最终将其赶走,体现了他不杀生的坚定信念。路遇被妖怪胁迫的百姓: 唐僧总是心生怜悯,希望能够解救百姓,哪怕自身陷入危险也在所不惜。对待取经团队成员: 即使是像猪八戒这样好吃懒做的徒弟,唐僧也始终保持耐心和包容,希望能够引导他改邪归正。(3)迂腐固执,缺乏辨别能力: 唐僧的善良和慈悲有时会显得过于迂腐和固执。他缺乏对人心的洞察力和对妖怪的辨别能力,经常被妖怪的伪装所迷惑,给取经带来了很多麻烦。三打白骨精 (二十七回):唐僧不相信孙悟空的判断,被白骨精的伪装所迷惑,最终险些丧命。车迟国斗法 (四十四回至四十六回):唐僧轻信车迟国国王和道士的谗言,误认为孙悟空行凶作恶,导致取经队伍再次遭遇困境。真假美猴王 (五十八回):唐僧无法分辨真假美猴王,只能求助于如来佛祖,体现其辨别能力的不足。(4)胆小懦弱,依赖徒弟: 唐僧缺乏独立面对危险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总是表现出胆小和懦弱,需要依靠徒弟的保护才能化险为夷。几乎所有遇到妖怪的章节: 唐僧每次遇到妖怪,总是惊慌失措,需要依靠徒弟才能脱险,如被黄袍怪抓住后,只能依靠百花羞公主的帮助才得以脱身。独自化斋: 在少数唐僧独自化斋的章节中,他几乎都会遇到危险,需要徒弟前来解救,如在宝林寺被黄袍怪抓走。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领导者,其性格和行为充满矛盾和冲突。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矛盾: 他一心向佛,追求佛法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的取经路上,却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不断地面对诱惑和考验,甚至需要违背自己的原则才能化解危机,这体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人性的弱点与精神领袖的矛盾: 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领导者,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需要带领徒弟克服各种困难。但另一方面,他自身又存在着胆小懦弱、缺乏主见等性格弱点,这与其精神领袖的形象形成反差,也为取经之路增添了不确定性。4. 成长与变化唐僧虽然是如来佛祖的弟子转世,但并非一开始就拥有完美无瑕的佛性。初期的理想化: 故事初期的唐僧更像一个符号化的理想人物,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但缺乏真实感。中期的考验与成长: 随着取经路上的磨难,唐僧也经历了各种考验,他逐渐认识到取经的艰难,也对自己的徒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真实。后期的圆融与智慧: 虽然唐僧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慈悲的本性,但他不再一味地迂腐和固执,而是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他最终取得真经,也体现了他的精神成长和智慧的提升。5. 研究方向(1)唐僧形象的演变:早期神圣高僧形象: 在早期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唐僧的形象大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取经高僧,他拥有高深的佛法和无边的法力,例如《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法师形象。《西游记》中的人性化: 到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一个更加真实和人性化的角色,他拥有善良和慈悲的本性,但也存在着胆小懦弱、缺乏主见等性格弱点,使其更加贴近于普通人,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2)唐僧形象的象征意义:坚定的信仰: 唐僧历经艰险,最终取得真经,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一心向佛,矢志不渝,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毫不动摇,体现了对信仰的坚定和执着。人性的弱点: 唐僧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如胆小、懦弱、缺乏辨别能力等。这暗示着即使是拥有崇高理想的人,也无法摆脱人性的束缚,需要不断地克服自身弱点,才能最终实现目标。(3)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冲突与互补: 唐僧与孙悟空的性格截然相反,一个慈悲善良,一个嫉恶如仇;一个迂腐固执,一个机智灵活。这使得他们在取经路上产生了许多冲突,但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互补性。相互促进: 唐僧的教诲和约束,帮助孙悟空克服了性格中的冲动和暴躁,使其最终修成正果;而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慧,也保护着唐僧一路西行,最终取得真经。取经成功的关键: 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取经队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最终战胜了各种困难,实现了共同的目标。三、猪悟能 (猪八戒)1. 人物简介:猪八戒,原为天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错投猪胎,后被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的二徒弟,法名悟能,取经路上又被称为八戒。他好吃懒做,贪恋女色,但也憨厚忠诚,为取经队伍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1)称号: 天蓬元帅、猪刚鬣、猪悟能、八戒、呆子(2)外貌: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身粗肚大, 行路生风;头脸像个野猪模样。(3)技能: 三十六变,但本领远逊于孙悟空,常用招数是“倒打一耙”。(4)武器: 九齿钉耙2. 性格特点(1)好吃懒做,贪图享乐: 猪八戒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好吃懒做,贪图安逸。他贪恋美食和美色,一有机会就想要偷懒,经常抱怨取经路途艰辛,想要散伙回高老庄。高老庄娶亲(十八回):猪八戒在高老庄化名猪刚鬣,入赘高家,享受着美食美色的生活,直到被孙悟空降服才放弃这种安逸的生活。“师父,我饿了,我们去化斋吧”:这句话几乎成为八戒的口头禅,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惦记着吃,一有机会就想要停下来化斋。(2)遇到困难就想要散伙: 每当遇到困难或危险,八戒总是第一个想要打退堂鼓,嚷嚷着要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做他的“上门女婿”。(3)贪恋女色,心猿意马: 猪八戒始终没有改掉好色的毛病,见到美女就心猿意马,甚至不顾取经大业,多次因此落入妖怪的圈套。四圣试禅心(二十三回):面对菩萨变化的美女,八戒色心大起,轻易就落入圈套,被悟空嘲笑。女儿国: 在女儿国,八戒被女儿国国王的美色所迷惑,想要留下来做驸马,忘记了取经大业。盘丝洞: 在盘丝洞,八戒被蜘蛛精的美色所诱惑,主动跳入濯垢泉,想要与她们一起洗澡,结果被戏弄。(4)憨厚单纯,心地善良: 虽然猪八戒缺点不少,但他本质上并不坏,他心地善良,没有害人之心,对师父和师兄弟也有一定的感情。(5)多次帮助悟空降妖: 虽然八戒法力不如悟空,但他在关键时刻也会出手相助,与悟空一起降妖除魔,如在流沙河与沙僧大战,协助孙悟空降服黄风怪等。(6)偶尔也会表现出义气: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八戒也会表现出义气和勇敢的一面,如在狮驼岭,他为了保护唐僧,与青狮精大战,最终被抓,体现了他对师父的忠诚。(7)滑稽幽默,充满喜剧色彩: 猪八戒的言行举止总是充满着滑稽和幽默,为原本严肃的取经故事增添了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8)与孙悟空斗嘴: 他经常与孙悟空斗嘴,说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傻话,为读者带来了许多欢乐。(9)贪吃好色的举动: 他贪吃好色的举动,也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成为作品中的经典笑料。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猪八戒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他身上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既有可笑的一面,也有可敬的一面。人性的弱点: 八戒身上的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缺点,是人性的弱点和缺陷的体现,使得他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闪光之处: 另一方面,八戒也有忠诚、善良、讲义气等闪光点,这些优点让他不至于成为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也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4. 成长与变化虽然猪八戒始终没有完全改掉自己的缺点,但他也在取经路上有所成长。对取经的态度: 八戒最初对取经毫无兴趣,只是为了摆脱妖怪的身份才勉强加入取经队伍,但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他也逐渐意识到取经的意义,并对佛法产生了一定的敬畏之心。对师父和师兄弟的感情: 八戒最初对唐僧只是表面上的服从,但随着取经路上的相处,他也逐渐对师父产生了真正的感情,并与悟空、沙僧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5. 研究方向(1)猪八戒形象的演变:早期丑角形象: 在早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猪八戒的形象更多地是一个丑陋的妖怪形象,例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的猪妖。喜剧化的发展: 到了元代杂剧,猪八戒的形象开始喜剧化,他贪吃好色,好吃懒做的特点被放大,成为一个典型的喜剧人物,例如元代吴昌龄的杂剧《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西游记》中的人性化: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人性化,他虽然保留了贪吃好色、好吃懒做的缺点,但也拥有忠诚、善良、讲义气等优点,使其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丑角,而是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人物。(2)猪八戒形象的象征意义:人性的弱点: 猪八戒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如贪婪、懒惰、好色等,这些缺点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因此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世俗的诱惑: 猪八戒贪图安逸,不愿吃苦,总是想要放弃取经,回到高老庄过安逸的生活,这象征着世俗生活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诱惑和牵绊。精神的升华: 虽然猪八戒始终没有完全改掉自己的缺点,但他最终也跟随唐僧取得了真经,修成正果,这象征着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能够坚持不懈,最终也能实现精神的升华。(3)猪八戒的喜剧作用:幽默语言: 猪八戒的语言幽默风趣,常常说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傻话,为读者带来了许多欢乐,如“师父,我饿了,我们去化斋吧”,“猴哥,你把师父背着,我们翻过山去不就得了”。滑稽动作: 他贪吃好色的举动,也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成为作品中的经典笑料,如在高老庄的婚礼上被孙悟空变成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以及在盘丝洞被蜘蛛精戏弄等。调节气氛: 猪八戒的存在,调节了取经故事的氛围,使其不至于过于严肃和沉重,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四、悟净 (沙和尚)1. 人物简介:悟净,原为天宫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间,在流沙河为妖,后经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的三徒弟,法名悟净,取经路上常被称为沙和尚。他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是取经团队中的“润滑剂”。(1称号: 卷帘大将、沙悟净、沙和尚、沙师弟(2)貌: 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3)技能: 会变化,但本领平平,主要负责挑行李。(4)武器: 降妖宝杖2. 性格特点(1)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沙悟净是取经队伍中最忠诚可靠的成员,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偷懒,也从不抱怨,始终默默地为取经队伍服务。“师父,大师兄说得对,二师兄说得也有理”: 沙僧总是充当调解者的角色,在悟空和八戒发生争执时,他总是从中劝和,维护团队和谐。(2)负责挑行李: 取经路上,沙僧始终负责挑担,从未推脱,即使遇到再艰难的险阻,他也咬牙坚持,体现其吃苦耐劳的品质。(3)默默无闻: 沙僧很少发表意见,总是服从师父和师兄的安排,默默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展现出其踏实稳重的性格。(4)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 沙僧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对于师父和师兄弟都充满了关心和爱护,对于受苦受难的百姓也心怀同情。(5)在流沙河为妖: 虽然沙僧在流沙河为妖时也曾吃人,但他并非天生邪恶,而是被环境所迫,在被观音菩萨点化后,他洗心革面,一心向善。(6)劝说八戒: 每当八戒想要散伙时,沙僧总是耐心劝说,希望他能够坚持下去,共同完成取经大业,体现其正直和善良。(7)关心师父: 在唐僧遇到危险时,沙僧总是与悟空一起奋力相救,并对师父的身体和心情都十分关心。(8)性格相对单一: 与孙悟空和猪八戒相比,沙僧的性格相对比较单一,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故事中更多地承担着辅助性的角色。(9)缺乏主见和决断力: 沙僧性格温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缺乏主见和决断力,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听从师父和师兄的安排,很少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沙僧虽然性格相对单一,但他并非一个完全没有个性的扁平角色。平凡中的不平凡: 沙僧的形象更接近于普通人,他身上没有孙悟空的英雄光环,也没有八戒的喜剧色彩,但他忠诚、善良、勤劳的品质,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默默奉献的价值: 在取经团队中,沙僧虽然不是最耀眼的,但他却是不可缺少的。他的默默奉献和团队精神,为取经队伍的稳定和最终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 成长与变化沙僧在取经路上也经历了心灵的洗礼,他的信仰和思想得到升华。从“妖”到“人”的转变: 在加入取经队伍之前,沙僧在流沙河为妖,饱受折磨。在被观音菩萨点化后,他终于获得了重新做人的机会,并决心洗心革面,一心向善。对佛法的理解: 最初,沙僧对佛法的理解比较肤浅,只是为了摆脱苦难才加入取经队伍,但随着取经路上的修行和实践,他对佛法的理解逐渐深入,并最终修成正果,成为金身罗汉。5. 研究方向(1)沙僧形象的演变:早期妖怪形象: 在早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沙僧的形象多为一个凶恶的妖怪形象,例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的“水怪”形象。《西游记》中的忠厚老实: 到了《西游记》中,沙僧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他被塑造为一个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角色,虽然曾经吃人,但也并非天生邪恶,而是被环境所迫,在被观音菩萨点化后,他洗心革面,一心向善。(2)沙僧形象的象征意义:忠诚: 沙僧对唐僧忠心耿耿,始终服从师父的安排,从不抱怨,象征着忠诚和奉献精神。勤劳: 沙僧任劳任怨,默默地为取经队伍服务,象征着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平凡中的伟大: 沙僧虽然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神通广大,但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最终也取得了真经,修成正果,体现了平凡中的伟大。(3)沙僧在取经队伍中的作用:协调者: 沙僧总是充当调解者的角色,协调师徒关系,解决内部矛盾,保证取经队伍的稳定和团结,如在悟空与唐僧发生冲突时,他总是从中劝和,维护团队和谐。润滑剂: 沙僧的存在,缓和了取经队伍中的紧张气氛,使得师徒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也让读者感到更加轻松和愉快。不可或缺的角色: 虽然沙僧的性格相对平淡,但他却是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存在保证了取经队伍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为取经的最终成功贡献了力量。五、白龙马1. 人物简介:白龙马,原为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被判死罪。后经观音菩萨解救,成为唐僧的坐骑,一路驮负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1)称号: 西海龙王三太子、玉龙三太子、白龙马、八部天龙马(2)外貌: 白马模样,毛片雪白,高大健壮。(3)技能: 能变化为龙,但更多时候是作为唐僧的坐骑。2. 性格特点(1)忠心护主,任劳任怨: 白龙马在取经路上始终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驮负着唐僧翻山越岭,从不叫苦叫累,是唐僧最可靠的伙伴和最忠诚的坐骑。鹰愁涧 (十五回):白龙马被观音菩萨点化后,等待唐僧的到来,并在鹰愁涧主动让唐僧收服,成为他的坐骑。(2)取经路上任劳任怨: 无论是翻山越岭,还是涉水渡河,白龙马都毫无怨言,始终忠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3)很少说话: 白龙马在取经队伍中存在感较弱,很少说话,默默地为唐僧服务,体现出其忠诚和无私。(4)知恩图报,悔过自新: 白龙马因年少无知而犯下大错,但他在被观音菩萨救赎后,心怀感恩,决心改过自新,并以实际行动来赎罪。(5)被贬鹰愁涧: 白龙马因纵火烧毁明珠而被贬鹰愁涧,他在此期间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6)加入取经队伍: 白龙马加入取经队伍后,积极参与降妖除魔,为西天取经贡献力量,以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悔过之意和报恩之心。(7)性格刻画较少: 相比于其他三位徒弟,白龙马的性格刻画相对较少,在故事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即唐僧的坐骑,其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较少被展现。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神兽与凡马的双重身份: 白龙马既是神龙的后代,拥有非凡的神力,同时又是唐僧的坐骑,需要承担驮负师父的责任,这体现出其身份的双重性。神性的体现: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白龙马也会展现出其神性的一面,如在鹰愁涧大战孙悟空,以及在一些需要借助其神力的场合。4. 成长与变化从“罪龙”到“天龙马”的转变: 白龙马在故事中经历了从“罪龙”到“天龙马”的转变。他最初因为犯错而被贬,但在取经路上,他通过默默奉献和积极行动,最终洗刷了自己的罪孽,修成正果。5. 研究方向(1)白龙马形象的演变:早期神兽形象: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马是一种神兽,拥有非凡的神力,常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龙马”。《西游记》中的忠诚坐骑: 到了《西游记》中,白龙马被塑造为唐僧的坐骑,他忠诚可靠,任劳任怨,成为唐僧取经路上的重要伙伴。(2)白龙马的象征意义:忠诚与奉献: 白龙马默默无闻,始终如一地驮负着唐僧西行,象征着对信仰的坚定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他从不抱怨,从不退缩,是唐僧最忠诚的伙伴。救赎与新生: 白龙马因犯错而被贬,但在取经路上,他通过默默奉献和积极行动,最终洗刷了自己的罪孽,修成正果,象征着救赎和新生,以及通过努力和悔过,最终获得精神升华的可能性。(3)白龙马与唐僧的关系:相互依赖: 白龙马是唐僧最亲密的伙伴,他始终陪伴在唐僧身边,默默地支持和保护着他,唐僧需要依靠白龙马才能在漫漫西行路上顺利前进。信任与默契: 唐僧对白龙马十分信任,白龙马也对唐僧十分忠诚,他们之间无需言语,就能心领神会,体现出一种默契和信任。共同成长: 在取经的過程中,白龙马也陪伴着唐僧经历了各种磨难,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最终都修成正果,实现了各自的价值。六、观音菩萨1. 人物简介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西游记》中,她是西天取经计划的执行者,多次帮助唐僧师徒渡过难关,并点化和引导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加入取经队伍。2. 性格特点(1)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她心怀天下苍生,致力于普度众生,解救苦难,在取经路上多次帮助唐僧师徒化险为夷。(2)点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观音菩萨点化三个徒弟,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走上取经之路,最终修成正果。(3)指点迷津,化解危机: 在唐僧师徒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观音菩萨总是及时出现,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例如:鹰愁涧收服白龙马(十五回)收服红孩儿(四十二回)指点孙悟空寻找解阳山落胎泉(五十三回)平息三打白骨精的矛盾(三十六回)揭示真假美猴王的真相(五十八回)(4)法力无边,智慧超群: 观音菩萨拥有无边的法力,能够呼风唤雨,移山倒海,降妖除魔。她同时也拥有超群的智慧,能够洞察人心,预知未来,并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化解危机。(5)三借芭蕉扇: 观音菩萨知道只有芭蕉扇才能熄灭火焰山,但她并没有直接出手,而是让孙悟空去经历磨难,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芭蕉扇,体现了她的智慧和对孙悟空的考验。(6)降服红孩儿: 观音菩萨运用计谋,将红孩儿收入净瓶,并最终将其点化,使其成为善财童子,展现出其法力高强和慈悲为怀。3. 形象的象征意义观音菩萨是佛教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西游记》中,她的形象也体现了这些特点。慈悲的化身: 她无私地帮助唐僧师徒,拯救众生,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智慧的象征: 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巧妙地解决各种问题,体现了佛教智慧的力量。4. 研究方向观音菩萨形象的演变: 可以探究观音菩萨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佛教经典、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形象的变化和原因。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的作用: 可以分析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其对西天取经计划的影响,以及对唐僧师徒的影响。观音菩萨形象的文化意义: 可以探讨观音菩萨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二) 镇元大仙1. 人物简介镇元大仙,又称与世同君,是地仙之祖,居住在西牛贺洲万寿山五庄观,道行高深,法力无边。他与孙悟空因人参果树发生冲突,但最终二人化解矛盾,结为兄弟。2. 性格特点道行高深,法力无边: 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他的道行和法力都远超一般神仙,甚至连观音菩萨也对他礼敬三分。袖里乾坤(二十六回):镇元大仙用“袖里乾坤”的法术,将唐僧师徒收入袖中,轻而易举地将他们制服。人参果树: 镇元大仙拥有“人参果树”这种天地灵根,其果实能够延年益寿,是世间罕见的奇珍异宝,体现了他的道行和法力。严守规矩,赏罚分明: 镇元大仙性格严厉,十分注重规矩和礼仪,对于违反规矩的人,他毫不留情地进行惩罚。惩罚清风明月: 当他得知清风明月私自吃人参果,并对唐僧师徒无礼时,他严厉地责罚了他们。要求孙悟空赔偿人参果树: 当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后,镇元大仙要求他必须将树医活,否则绝不轻饶,体现其赏罚分明的性格。重情重义,宽宏大量: 虽然镇元大仙性格严厉,但他也重情重义,能够宽恕他人的过错。与孙悟空结拜: 在孙悟空将人参果树医活后,镇元大仙被他的诚意所感动,最终与他化解矛盾,结为兄弟,展现其宽宏大量的一面。款待唐僧师徒: 镇元大仙热情款待唐僧师徒,并与他们畅谈佛法和道法,体现其好客和对知识的追求。3. 形象的象征意义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他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永恒。自然的化身: 镇元大仙的道场是万寿山五庄观,他与自然融为一体,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生命的永恒: 镇元大仙拥有长生不老的“人参果树”,象征着人们对生命永恒的追求。4. 研究方向镇元大仙形象的来源: 可以探究镇元大仙形象的来源,分析其与道教文化、民间传说之间的关系。镇元大仙与孙悟空的冲突与和解: 可以分析镇元大仙与孙悟空之间的冲突,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内涵,以及二人最终和解的原因和意义。镇元大仙形象的文化意义: 可以探讨镇元大仙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三) 红孩儿1. 人物简介红孩儿,又称圣婴大王,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为妖。他神通广大,会使用三昧真火,最终被观音菩萨收服,成为善财童子。2. 性格特点顽劣凶狠,心狠手辣: 红孩儿是一个天真与邪恶并存的形象,他虽然年纪小,但心狠手辣,手段残忍,为了吃唐僧肉,不惜伤害无辜,甚至对自己的父亲也毫无敬畏之心。假扮小孩: 红孩儿为了骗取唐僧的信任,假扮成一个被绑架的小孩,诱骗唐僧将其解救,并伺机将其抓走。三昧真火: 他使用三昧真火攻击孙悟空和取经队伍,并将唐僧抓回火云洞,想要将其蒸吃。不听父亲劝告: 牛魔王劝他不要招惹孙悟空,但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被观音菩萨收服。本性善良,可被教化: 虽然红孩儿顽劣凶狠,但他并非天生邪恶,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被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善财童子。成为善财童子: 在被观音菩萨收服后,红孩儿改邪归正,跟随观音菩萨修行,成为一个善良的童子。3. 形象的象征意义红孩儿的形象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人性的矛盾: 红孩儿身上既有天真烂漫的一面,也有凶狠残忍的一面,体现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教化的力量: 红孩儿的最终皈依,说明即使是犯下错误的人,也拥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就能走向正途。4. 研究方向红孩儿形象的来源: 可以探究红孩儿形象的来源,分析其与佛教、道教、民间传说之间的关系。红孩儿与孙悟空的冲突: 可以分析红孩儿与孙悟空之间的冲突,探讨其背后的善恶斗争和正邪较量。红孩儿的转变: 可以分析红孩儿从妖怪到善财童子的转变过程,探讨其转变的原因和意义。(四) 白骨精1. 人物简介白骨精是一个法力高强的女妖,她善于变化,能够变成少女、老妇、老翁等形象,最终被孙悟空识破真面目,并将其打死。2. 性格特点狡诈阴险,诡计多端: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不惜使用各种诡计和手段,试图欺骗唐僧和孙悟空,最终被识破。三次变化: 白骨精三次变化成不同的人,试图接近唐僧,并离间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但最终都被孙悟空识破。嫁祸孙悟空: 白骨精将自己变成的假尸体,伪装成被孙悟空打死的无辜百姓,欺骗唐僧,使其对孙悟空心生不满,最终将其赶走。贪婪凶残,执迷不悟: 白骨精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伤害无辜,最终自食恶果。3. 形象的象征意义白骨精的形象象征着邪恶势力和人性的贪婪。邪恶势力的化身: 白骨精拥有强大的法力,却利用它来作恶,象征着社会上存在的邪恶力量。贪婪的代表: 白骨精执着于吃唐僧肉,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最终自取灭亡,象征着人性的贪婪和执迷不悟。4. 研究方向白骨精形象的来源: 可以探究白骨精形象的来源,分析其与民间传说、妖怪故事之间的关系。白骨精与孙悟空的斗争: 可以分析白骨精与孙悟空之间的斗争,探讨其背后的善恶斗争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三打白骨精”的文化意义: 可以分析“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的文化意义,探讨其对后世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化的影响。(五) 牛魔王1. 人物简介牛魔王,又称大力王、平天大圣,是西游记中实力最强的妖怪之一,拥有七十二变和呼风唤雨的神通。他是孙悟空的结拜大哥,红孩儿的父亲,铁扇公主的丈夫,最终被天庭和佛门联手降服。2. 性格特点神通广大,实力强悍: 牛魔王是西游记中为数不多的能够与孙悟空正面抗衡的妖怪,他精通七十二变,武艺高强,并拥有强大的妖兵势力。大战孙悟空(六十一回):牛魔王与孙悟空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展现出其强悍的实力。积雷山摩云洞: 牛魔王占据积雷山摩云洞,并与其他妖王结拜为兄弟,拥有强大的势力范围。重情重义,讲兄弟义气: 牛魔王虽然是妖王,但他也重情重义,对结拜兄弟孙悟空也曾多次相助。与孙悟空结拜兄弟: 在孙悟空尚未成名时,牛魔王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对他多加照顾。火焰山: 孙悟空前往火焰山借芭蕉扇时,牛魔王曾出面阻止铁扇公主,并试图劝说孙悟空放弃取经。贪图享乐,纵情声色: 牛魔王也拥有妖怪的本性,他贪图享乐,沉迷于美色,最终因为抛弃妻子而导致家庭破裂。抛弃铁扇公主: 牛魔王贪恋玉面公主的美色和财富,抛弃了铁扇公主,导致家庭矛盾激化,也为自己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牛魔王的形象充满矛盾和冲突,他既是孙悟空的结拜大哥,也是取经路上的阻碍者;既重情重义,又贪图享乐。正与邪的交织: 牛魔王虽然是妖怪,但他也拥有义气和情义,并非完全邪恶,他与孙悟空的兄弟情谊,以及他对红孩儿的父爱,都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力量与欲望的冲突: 牛魔王拥有强大的力量,但却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最终走向了毁灭,这体现了力量与欲望之间的冲突,也警示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被力量所迷惑。4. 研究方向牛魔王形象的来源: 可以探究牛魔王形象的来源,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牛的象征意义、民间传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牛魔王形象之间的关系。牛魔王的悲剧性: 牛魔王最终被天庭和佛门联手降服,其悲剧命运是力量与欲望冲突的结果,也是邪不压正的必然结局。可以分析其悲剧性,探讨其对人性的启示。牛魔王与孙悟空的关系: 可以分析牛魔王与孙悟空的兄弟情谊,探讨二人从结拜到反目的原因,以及这段关系对二人的影响。(六) 铁扇公主1. 人物简介铁扇公主,又称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居住在翠云山芭蕉洞,拥有能够熄灭火焰山的芭蕉扇。2. 性格特点性格泼辣,敢爱敢恨: 铁扇公主性格泼辣,敢爱敢恨,她对丈夫牛魔王的背叛感到愤怒,对孙悟空也充满仇恨。拒绝借扇: 孙悟空向她借芭蕉扇时,她坚决不肯,并与孙悟空展开激烈的战斗。报复孙悟空: 为了报复孙悟空,她用假扇子欺骗他,并将他扇到五万里之外。护犊情深,母性强烈: 铁扇公主对儿子红孩儿十分疼爱,即使他犯下大错,她也依然维护他。责怪孙悟空: 她责怪孙悟空将红孩儿送去给观音菩萨做童子,并认为这是害了她的儿子。最终放下仇恨: 在牛魔王被降服后,铁扇公主最终放下了仇恨,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帮助他熄灭了火焰山。3. 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铁扇公主的形象也体现了女性的复杂性,她既是泼辣强悍的妖王,也是深爱儿子的母亲。女性的独立: 铁扇公主拥有独立的性格和强大的力量,她敢于反抗丈夫的背叛,也敢于与孙悟空这样的强者抗衡,体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强。母性的光辉: 铁扇公主对儿子的爱,也展现了母性的光辉,她最终为了儿子的前途,放下了对孙悟空的仇恨,体现了母爱的伟大。4. 研究方向铁扇公主形象的来源: 可以探究铁扇公主形象的来源,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民间传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铁扇公主形象之间的关系。铁扇公主与孙悟空的冲突: 可以分析铁扇公主与孙悟空之间的冲突,探讨其冲突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二人最终和解的意义。铁扇公主的女性意识: 可以分析铁扇公主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以及对传统女性形象的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