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2 光学实验一、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的特点1.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必须明确:(1)刻度尺的用途是为了比较物、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2)两支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是否大小相等。(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否则可能会使物与像不能重合.(4)选玻璃板进行实验时,玻璃板越薄越好,否则,蜡烛通过玻璃板前后的两个面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6)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多个不同位置,多次实验后总结归纳出结论。(7)为使蜡烛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8)从蜡烛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像,并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2. 实验中应用了等效替代法:一是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二是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的位置,使之完全重合,即利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二、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1. 解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实验器材的放置和调节;(3)成像的性质和对应的像距及物距;(4)像距随物距变化的规律,像随像距变化的规律;(5)物像的“可逆性”(6)凸透镜的缺损或遮挡对成像的影响;(7)光屏接收不到像的原因2. 凸透镜成像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正立实像倒;这一规律要记牢1.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和,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关系。(3)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4)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与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 。(5)移去后面的蜡烛,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 接收到蜡烛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 像。(6)在寻找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或“” 这一侧观察。(7)小红将蜡烛慢慢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实验时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并与直线重合;(2)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在 (选填“”或“” 侧观察,直至看到蜡烛与蜡烛的像重合;(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的像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4)实验中若移走蜡烛,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成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这说明玻璃所成像是由于光的 (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 像。3.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点,可在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以向前折或向后折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外,另一个目的是探究 。(2)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蜡烛为成像物体。实验中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足之处是成像不太清晰,弥补该不足需要点燃 (选填“”“ ”或“和” 。优点是:能在观察到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从而确定像的 ,同时比较了像和物的 关系。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如图甲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 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蜡烛可以与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 。(3)经过多次实验,分别记录蜡烛、蜡烛在纸板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然后沿玻璃板在纸板上的位置将纸板对折,发现与、与、与位置重合,表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移走蜡烛,将光屏竖直放到蜡烛的位置,到玻璃板后侧观察,发现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所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5.小明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两侧分别放置了可旋转底板。(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旋转右侧底板,发现底板(相当于光屏)无法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在蜡烛像的位置放置一个与之大小相同的蜡烛。发现蜡烛与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3)如图2所示,是电视台直播时使用的提词装置,水平放置的显示器通过一块与水平成 (填角度)的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台词成像到竖直方向,使演讲者在看台词的同时也能面对摄像机。6.如图甲所示是小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的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和的位置。(1)实验过程中蜡烛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点燃。(2)移去蜡烛,在其位置上竖立一个光屏,观察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这说明 。(3)实验过程中小敏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能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4)若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他该 ,在白纸上分别记下和的位置。(5)图乙所示,是小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玻璃板、蜡烛与蜡烛像对应点的位置。之后他们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用量角器测量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以上操作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在探究 。(6)小敏回家后,使用家里的玻璃板又重复了实验。与图乙相同,她在白纸上沿蜡烛和底部边缘的对应位置作标记,并标出玻璃板表面(即反射面)的位置,然后测量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测得的数值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1 2 3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3.39 5.11 6.39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3.50 5.22 6.51小敏发现三次实验测量出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比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略大一些,与在学校实验得到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不相符。小敏通过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7.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为以下实验步骤排序:移去蜡烛,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大小相同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至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蜡烛和及玻璃板的位置移去玻璃板、蜡烛及光屏,用直线连接和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2)步骤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像的 ;(3)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 ;(4)小明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实验的好处是既能看见蜡烛的像,又能看见 ;(5)其他小组使用跳棋完成实验时,发现棋子的像’偏暗,于是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几种操作,是对着棋子照射,和都是对着像照射,、、三种操作中,观察到的像最亮的是 。8.小明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图甲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3)此时小明将一个眼镜片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所放的镜片属于 眼镜的镜片;(4)如图乙所示,当蜡烛从光具座上的点移到点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光屏未画出),发现光屏上的像逐渐变小,可判断此透镜位于 (选填“点左侧”或“点右侧” 。9.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所示。(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凸透镜的焦距为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乙图中的蜡烛移至光具座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清晰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该原理应用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蜡烛移到的位置时,应该在 (选填“蜡烛”或“光屏” 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4)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做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 ,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醋”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应该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进行矫正。10.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玉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三者中心高度到合适的位置,目的是 。(3)如图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刻度线处,需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此现象与 (选填“近”或“远” 视眼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11.小冬和小宇用不同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时,他们惊奇地发现透过凸透镜分别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他们决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什么因素有关”。(1)根据图甲的现象,他们提出了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与 有关。(2)小冬同学选用甲图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他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得到图乙所示的光路图:①该透镜的焦距为 ;②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冬将烛焰放在距该凸透镜处时,移动光屏至距凸透镜处时,在光屏呈现出烛焰的“像”,但不清晰,在此基础上,小冬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③小冬把烛焰放在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的位置固定,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丙所示,眼睛位置不动能否看到蜡烛的像? (选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 。(3)小宇换用了甲图中另一块凸透镜进行实验,发现如图丁所示的现象,从处入射一条光线即入射光线为,出射光线即折射光线为,且。已知,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到图甲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2)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图丙所示,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操作是 ;(填序号)①光屏下调②蜡烛下调③透镜下调(4)为了克服蜡烛燃烧变短带来的问题,小虎从网上购买了利用灯做成的光源进行实验,将光源放在刻度线处时,直接用眼睛所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 。1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3)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 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实像;(4)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5)将凸透镜重新移回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具座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这两个凸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望远镜就是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此时看到的像相对于蜡烛来说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1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2)当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像,生活中利用此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选填“仍能”或“不能” 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说明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 的;(4)小明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他可以将光屏向 移动或者不移动光屏,将一个度数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 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都能让光屏上的像重新变清晰。15.小岗在进行光学复习时,他认识到找像、析像,并用其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光学复习的关键、有效方法之一,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梳理。(1)①如图甲,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②如图乙,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如图②,其可能的原因是 ;③如果在图丙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放一块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这侧 (选填“仍能”或“不能” 观察到蜡烛的像;(2)若光屏上清晰像的位置如图戊所示(像偏下),为便于完成该实验,你的做法是 ;(3)如图丁,若凸透镜的焦距为,正确的调整器材后,在光屏上成了倒立、 (选“放大”或“缩小” 的像。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 (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16.小田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请你帮他解决:(1)如图甲所示,透镜的焦距为 ;调整器材高度时,应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如图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把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能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的实像;(3)将蜡烛移至刻度处时,从凸透镜 (选填“左侧”或“右侧” 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 (选填“虚”或“实” 像;(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向 (选填“上”或“下” 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只需光屏将向 (选填“上”或“下” 调整;(5)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后,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光屏上的像将会 (选填“是”或“不是” 完整的。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2 光学实验一、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的特点1.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必须明确:(1)刻度尺的用途是为了比较物、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2)两支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是否大小相等。(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否则可能会使物与像不能重合.(4)选玻璃板进行实验时,玻璃板越薄越好,否则,蜡烛通过玻璃板前后的两个面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6)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多个不同位置,多次实验后总结归纳出结论。(7)为使蜡烛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8)从蜡烛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像,并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2. 实验中应用了等效替代法:一是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二是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的位置,使之完全重合,即利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二、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1. 解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实验器材的放置和调节;(3)成像的性质和对应的像距及物距;(4)像距随物距变化的规律,像随像距变化的规律;(5)物像的“可逆性”(6)凸透镜的缺损或遮挡对成像的影响;(7)光屏接收不到像的原因2. 凸透镜成像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正立实像倒;这一规律要记牢1.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和,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关系。(3)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4)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与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 。(5)移去后面的蜡烛,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 接收到蜡烛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 像。(6)在寻找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或“” 这一侧观察。(7)小红将蜡烛慢慢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距离;(3)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4)大小相等;(5)不能;虚;(6);(7)不变。【解答】解:(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另一侧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比较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3)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所以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在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5)移去后面的蜡烛,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6)为平面镜成虚像,而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并且必须通过光学元件进行观察,因此眼睛必须在蜡烛的一侧;(7)小红将蜡烛慢慢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距离;(3)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4)大小相等;(5)不能;虚;(6);(7)不变。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实验时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并与直线重合;(2)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在 (选填“”或“” 侧观察,直至看到蜡烛与蜡烛的像重合;(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的像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4)实验中若移走蜡烛,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成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这说明玻璃所成像是由于光的 (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形成的 (选填“虚”或“实” 像。【答案】(1)位置;(2);(3)不动;(4)不能;反射;虚。【解答】解:(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另一侧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的像不动;(4)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移去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说明成的是虚像。故答案为:(1)位置;(2);(3)不动;(4)不能;反射;虚。3.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 垂直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点,可在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以向前折或向后折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外,另一个目的是探究 。(2)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蜡烛为成像物体。实验中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足之处是成像不太清晰,弥补该不足需要点燃 (选填“”“ ”或“和” 。优点是:能在观察到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从而确定像的 ,同时比较了像和物的 关系。【答案】(1)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位置;大小。【解答】解:(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这样可以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硬纸板上呈现;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通过向后折硬纸板,观察现象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足之处是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弥补该不足只需要点燃蜡烛,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的蜡烛,当蜡烛的像和蜡烛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故答案为:(1)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位置;大小。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如图甲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 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蜡烛可以与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 。(3)经过多次实验,分别记录蜡烛、蜡烛在纸板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然后沿玻璃板在纸板上的位置将纸板对折,发现与、与、与位置重合,表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移走蜡烛,将光屏竖直放到蜡烛的位置,到玻璃板后侧观察,发现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所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相等;(3)相等;(4)虚。【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用沿玻璃板在纸板上的位置将纸板对折,发现与、与、与、位置重合,这表明与、与、与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即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相等;(3)相等;(4)虚。5.小明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两侧分别放置了可旋转底板。(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旋转右侧底板,发现底板(相当于光屏)无法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在蜡烛像的位置放置一个与之大小相同的蜡烛。发现蜡烛与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3)如图2所示,是电视台直播时使用的提词装置,水平放置的显示器通过一块与水平成 (填角度)的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台词成像到竖直方向,使演讲者在看台词的同时也能面对摄像机。【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虚;(2)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3)。【解答】解:(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2)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没有点然的蜡烛,当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与蜡烛的像大小相等,蜡烛与蜡烛大小相等,说明了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3)平面镜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镀膜玻璃应与显示器夹角时,像正好成在观察者的前方。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虚;(2)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3)。6.如图甲所示是小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的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和的位置。(1)实验过程中蜡烛 不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点燃。(2)移去蜡烛,在其位置上竖立一个光屏,观察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这说明 。(3)实验过程中小敏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能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4)若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他该 ,在白纸上分别记下和的位置。(5)图乙所示,是小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玻璃板、蜡烛与蜡烛像对应点的位置。之后他们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用量角器测量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以上操作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在探究 。(6)小敏回家后,使用家里的玻璃板又重复了实验。与图乙相同,她在白纸上沿蜡烛和底部边缘的对应位置作标记,并标出玻璃板表面(即反射面)的位置,然后测量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测得的数值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1 2 3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3.39 5.11 6.39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3.50 5.22 6.51小敏发现三次实验测量出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比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略大一些,与在学校实验得到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不相符。小敏通过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1)不需要;(2)蜡烛的像是虚像;(3)蜡烛;(4)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5)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解答】解:(1)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后面,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则不易区分和的像,故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没点燃的蜡烛;(2)移去蜡烛,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3)玻璃板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若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应该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在白纸上分别记下和的位置;(5)由图乙可知,连接像点与物点,用刻度尺测量到平面镜的距离,能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还能探究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小敏发现三次实验测量出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比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略大一些,原因是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故答案为:(1)不需要;(2)蜡烛的像是虚像;(3)蜡烛;(4)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5)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7.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为以下实验步骤排序:移去蜡烛,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大小相同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至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蜡烛和及玻璃板的位置移去玻璃板、蜡烛及光屏,用直线连接和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2)步骤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像的 ;(3)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 ;(4)小明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实验的好处是既能看见蜡烛的像,又能看见 ;(5)其他小组使用跳棋完成实验时,发现棋子的像’偏暗,于是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几种操作,是对着棋子照射,和都是对着像照射,、、三种操作中,观察到的像最亮的是 。【答案】(1);(2)虚实;(3)大小相等;(4)蜡烛;(5)。【解答】解:(1)因为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因此合理的顺序是:点燃一支小蜡烛,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移动到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移去蜡烛,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他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移去玻璃板、蜡烛及光屏,用直线连接和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位置的距离。(2)因为光屏不能接收虚像,只能接收到实像,所以步骤中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看是实像还是虚像。(3)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4)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样便于找到蜡烛的像。(5)方法是用光源对着物体照射,可以照亮物体,物体反射的光多,能使成像更清晰;方法是用光源透过玻璃板对着像的位置照射,虽然玻璃会反光,但玻璃也会“透光”,反射到棋子的光线相对较少,且像周围的环境亮度增大,所以不能使像变亮;方法是直接对着像的位置照射,像周围的环境亮度增大,所以不能使像变亮;由此可知,方法可行,方法不可行。故答案为:(1);(2)虚实;(3)大小相等;(4)蜡烛;(5)。8.小明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图甲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3)此时小明将一个眼镜片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所放的镜片属于 眼镜的镜片;(4)如图乙所示,当蜡烛从光具座上的点移到点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光屏未画出),发现光屏上的像逐渐变小,可判断此透镜位于 (选填“点左侧”或“点右侧” 。【答案】(1)10.0;(2)像距过大,光具座长度不够;(3)远视;(4)点左侧。【解答】解:(1)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则。(2)当把蜡烛移到刻度线处时,此时的物距为,物距接近焦距,像距会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像成在了光具座以外,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也都找不到清晰的像。(3)此时移动光屏能够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小,所以所放的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是远视眼镜。(4)当蜡烛从光具座上的点移到点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逐渐变小,说明成的像是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透镜位于点左侧。故答案为:(1)10.0;(2)像距过大,光具座长度不够;(3)远视;(4)点左侧。9.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所示。(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凸透镜的焦距为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乙图中的蜡烛移至光具座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清晰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该原理应用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蜡烛移到的位置时,应该在 (选填“蜡烛”或“光屏” 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4)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做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 ,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醋”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应该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进行矫正。【答案】(1)会聚;10.0;(2)缩小;照相机;(3)光屏;(4)变薄;近视眼;凹。【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3)当蜡烛移到的位置时,此时物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故眼睛应该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4)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变薄,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亥“眼睛”为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故答案为:(1)会聚;10.0;(2)缩小;照相机;(3)光屏;(4)变薄;近视眼;凹。10.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玉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三者中心高度到合适的位置,目的是 。(3)如图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刻度线处,需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此现象与 (选填“近”或“远” 视眼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答案】(1)10.0;(2)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缩小;(4)近;靠近。【解答】解:(1)如图,让一束平行与主光轴的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跟光心之间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凸透镜的焦距为,将凸透镜固定在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刻度线处,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原来凸透镜的焦距是,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和近视眼的成因相似。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使像向前会聚,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所以要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故答案为:(1)10.0;(2)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缩小;(4)近;靠近。11.小冬和小宇用不同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时,他们惊奇地发现透过凸透镜分别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他们决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什么因素有关”。(1)根据图甲的现象,他们提出了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与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有关。(2)小冬同学选用甲图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他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得到图乙所示的光路图:①该透镜的焦距为 ;②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冬将烛焰放在距该凸透镜处时,移动光屏至距凸透镜处时,在光屏呈现出烛焰的“像”,但不清晰,在此基础上,小冬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③小冬把烛焰放在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的位置固定,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丙所示,眼睛位置不动能否看到蜡烛的像? (选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 。(3)小宇换用了甲图中另一块凸透镜进行实验,发现如图丁所示的现象,从处入射一条光线即入射光线为,出射光线即折射光线为,且。已知,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答案】(1)物体到透镜的距离;①10.0;②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③能;(3)。【解答】解:(1)甲图两种情景中凸透镜不同,透镜与课本的距离也不同,成像性质不同,故成像的正倒、大小可能与透镜以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2)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把平行光线会聚到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②在光屏呈现出烛焰的“像”,但不清晰,此时应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③当物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并且虚像和物体在同一侧,所以应从右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不透明的光屏不能挡阻虚像,故眼睛仍能观察到烛焰的虚像;(2)根据题意可知,,点成像在点,则像距大于物距,满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且,即,解得,故选:。故答案为:(1)物体到透镜的距离;①10.0;②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③能;(3)。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到图甲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2)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图丙所示,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操作是 ;(填序号)①光屏下调②蜡烛下调③透镜下调(4)为了克服蜡烛燃烧变短带来的问题,小虎从网上购买了利用灯做成的光源进行实验,将光源放在刻度线处时,直接用眼睛所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 。【答案】(1)会聚;10.0;(2)实;投影仪;(3)③;(4)。【解答】解:(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到图甲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故凸透镜焦距是;(2)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3)如图丙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③;(4)将光源放在刻度线处时,此时物距为,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故答案为:(1)会聚;10.0;(2)实;投影仪;(3)③;(4)。1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3)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 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实像;(4)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5)将凸透镜重新移回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具座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这两个凸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望远镜就是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此时看到的像相对于蜡烛来说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答案】(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35;(4)左;(5)倒立。【解答】解:(1)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物距为,物距在两倍的焦距开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3)此时物距为,像距为,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物距为时,像距为,仍然能够成像,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处,仍然能够成像。(4)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远离,像靠近,像变小,故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5)在这两个凸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望远镜就是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故此时看到的像相对于蜡烛来说是倒立的。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35;(4)左;(5)倒立。1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当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像,生活中利用此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选填“仍能”或“不能” 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说明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 的;(4)小明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他可以将光屏向 移动或者不移动光屏,将一个度数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 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都能让光屏上的像重新变清晰。【答案】(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缩小;照相机;(3)仍能;可逆的;(4)右;远视。【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2)当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3)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4)小明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或不移动光屏,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光屏上的像重新变清晰。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缩小;照相机;(3)仍能;可逆的;(4)右;远视。15.小岗在进行光学复习时,他认识到找像、析像,并用其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光学复习的关键、有效方法之一,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梳理。(1)①如图甲,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确定像的位置 ;②如图乙,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如图②,其可能的原因是 ;③如果在图丙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放一块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这侧 (选填“仍能”或“不能” 观察到蜡烛的像;(2)若光屏上清晰像的位置如图戊所示(像偏下),为便于完成该实验,你的做法是 ;(3)如图丁,若凸透镜的焦距为,正确的调整器材后,在光屏上成了倒立、 (选“放大”或“缩小” 的像。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 (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未与水平面垂直;仍能;(2)将蜡烛向下移动;(3)缩小;靠近。【解答】解:(1)①玻璃板可以透光,也可以成像,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如图乙,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如图图②,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此时玻璃板未与水平面垂直;③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如果在图丙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放一块不透明的挡板,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2)如图戊所示,此时像在光屏的下侧,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该使蜡烛向下移动;(3)如图丁,此时的物距为,若凸透镜的焦距为,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此时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与近视眼成像一致,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未与水平面垂直;仍能;(2)将蜡烛向下移动;(3)缩小;靠近。16.小田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请你帮他解决:(1)如图甲所示,透镜的焦距为 10.0 ;调整器材高度时,应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如图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把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能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的实像;(3)将蜡烛移至刻度处时,从凸透镜 (选填“左侧”或“右侧” 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 (选填“虚”或“实” 像;(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向 (选填“上”或“下” 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只需光屏将向 (选填“上”或“下” 调整;(5)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后,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光屏上的像将会 (选填“是”或“不是” 完整的。【答案】(1)10.0;点燃;同一高度;(2)缩小;(3)右侧;虚;(4)上;上;(5)靠近;是。【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需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把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时,此时物距为,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蜡烛移至刻度线处时,物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所以应在右侧观察;(4)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越来越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向上移动,则把光屏向上移动即到中央;(5)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后,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仍是完整的像,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答案为:(1)10.0;点燃;同一高度;(2)缩小;(3)右侧;虚;(4)上;上;(5)靠近;是。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实验题)专题02 光学实验-2024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专题特训(学生版).doc (实验题)专题02 光学实验-2024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专题特训(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