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邹忌讽齐王纳谏①《战国策》邹忌修②八尺③有余,而形貌昳丽④。朝服衣冠⑤,窥镜⑥,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⑦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⑧,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⑨徐公来,孰⑩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 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 ;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 一前320),名因齐,齐国国君。谏(jiàn),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②〔修〕长,这里指身高。③〔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④〔昳(yì)丽〕光艳美丽。⑤〔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⑥〔窥镜〕照镜子。⑦〔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⑧〔旦日〕第二天。⑨〔明日〕次日,第二天。⑩〔孰〕同“熟”,仔细。 〔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美我〕认为我美。 〔私〕偏爱。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莫〕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时时〕常常,不时。 〔间(jiàn)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期(jī)年〕满一年。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课文说明一、文学常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内容分析本文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整体行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善于连类引譬。《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其中的名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都使用了三层排比的手法。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了邹忌是一位容貌昳丽的美男子,他分别向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城北徐公谁更美,虽然因身份不同而在表述和语气上有所差别,但三人皆表示邹忌比徐公美。可当邹忌亲自见过徐公后,却得出相反的答案。他没有沉醉于他人的奉承之中,而是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在第二部分(第2段)中,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他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这三种情况来类比齐王身处的环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因而劝诫君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第三部分(第3段)则写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根据谏言的不同情况设立了上、中、下三种奖赏,在经历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间节点后,这一政令在国内外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不可少一批敢于直言、忠君爱国的谏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来要看君王是否贤明善纳,二来臣子能否“主文而谲(jué)谏”也很关键。在本文中,邹忌敢于进谏,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心臣子,而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是一位开明而明智的君主。值得注意的是,邹忌的论说技巧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设喻说理在先秦策士的论说文中十分常见,这种以日常小事、形象故事而层层推进到治国道理的论说方式,能够以小见大、由浅人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三、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pín fēi)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同步练习一、阅读课文,完成各题。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的含义。(1)邹忌修八尺有余(2)徐公何能及君也(3)旦日,客从外来(4)私我也(5)皆以美于徐公(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7)时时而间进(8)期年之后2.对下列各组加粗的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徐公孰美 (哪一个) 孰视之(同“熟”,仔细)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C.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D.闻寡人之耳者(听说)燕、赵、韩、魏闻之(听说)3.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下面加粗的字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认为……美)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动词做名词,所受的蒙蔽)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脸面)4.解释下面加粗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差异。(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4)能谤讥于市朝5.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邹忌没有自我陶醉,而是作了理性的思考,从“治国”中悟出“治家”的道理。B. 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C.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的特点,文中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D. 在本文中,邹忌敢于进谏,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心臣子,而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是一位开明而明智的君主。6.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7.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zhái huáng),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②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克之(3)任座趋出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A.向者任座之言直 便扶向路 (《桃花源记》)B.何以知之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D.皆以美于徐公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3.翻译文中下面的句子。(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5.同是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任座、翟璜三人所采取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段直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日:“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以兵②死而暴露者,收而瘗③之。未几,泽为乐土。(节选自《元史段直传》)[注释]①素:一向、向来。②兵:战争、战乱。③瘗(yì) :埋葬。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一处)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2.请将文中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3. 段直在《元史》中被归为“良吏”,请结合选文,说说他被归为“良吏”的原因。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晏子①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②。强不暴③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④,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⑤,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⑥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吴王忿然作色,不说。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⑦之罪请辞而行。”遂不复见。(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赏赐。诛:指刑罚。③暴:损害。④进:进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斩时所垫的砧板。斧锧,这里是斩首的意思。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 乃下令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 闻寡人之耳者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C. 故世不逆其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D. 故民不疾其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吴王忿然作色,不说。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4.写出【甲】文中齐国大治在国外有所表现的句子。5.【甲】【乙】两文都是君臣间的言论,齐威王______,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吴王表面虚心,却并未接受晏子______的思想。参考答案一、1.(1)修:长,这里指身高。(2)及:比得上。(3)旦日:第二天。(4)私:偏爱。(5)以:认为。(6)刺:指责。(7)间:间或、偶然。(8)期(jī)年:满一年。2.D3.D(面:名作状,当面)4.(1)明日:次日,第二天。今义为“明天”。(2)地方:土地方圆,今天指某一个地区、地点。(3)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天常作方位名词。(4)谤:公开议论或批评,今义“诽谤”。5.A6.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7.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警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二、1.(1)没有谁 (2)战胜 (3)快步走2.B3.(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魏文侯很高兴,就让翟璜叫任座回来。(或者“就派翟璜叫任座,让他回来。”)4.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5.示例一:我更喜欢邹忌所采取的方法。因为邹忌是以自己切身体验进行类比(设喻说理),这样既亲切自然,又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示例二:我更喜欢翟璜所采取的方法。因为翟璜先肯定对方是仁君,然后再指出仁君的做法,这样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意见。示例三:我更喜欢任座所采取的方法。因为任座直言不讳,勇于谏言。【乙】参考译文:魏文侯派遣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攻占以后,就把它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做领地。一天,他问左右的大臣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大臣们都说:“是仁君。”任座却说:“您得到了中山之后,不封给您的弟弟,而封给您的儿子,这怎么能说是仁君呢?”文侯大怒,任座快步走出。魏文侯接着又问翟璜,翟璜说:“是仁君。”文侯说:“你怎么知道的?”翟璜说:“我听说,君主仁厚,大臣就正直坦率。刚才任座说话坦率,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君。”文侯很高兴,就让翟璜把任座叫了回来,亲自走下堂来迎接,把他待为上宾。三、1.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2.对于一向没有产业的百姓,官府就拿出粮钱赈济他们;对于因为战争而死暴尸荒野的人,官府就收敛安葬他们。3.示例:从他在兵荒马乱之时,组织人自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从他采取各种措施,使百姓安居乐业,可以看出他能因地制宜,措施得力;从他救助受难百姓,埋葬死难之人,可以看出他体恤百姓、以民为本的思想,符合“良吏”的标准。参考译文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元代至元十一年时,河北、河东、山东的盗贼四起,段直组织乡勇、修筑堡垒加以防范。元世祖命令大将进攻晋地,段直毅然率领众人投奔到他的帐下,按照承接的幕府制度,属于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后因为击退盗贼有功,段直佩金符任泽州长官。上任之后,段直发现许多百姓为了躲避兵乱而逃亡到外地,他便命令将没有人耕种的田地和无人居住的房屋给主家的邻居、亲戚耕种和居住,并且约定:等到主家回来便分开物归原主。很多远走他乡的难民听说后,纷纷回来。段直便按照当初的约定,命令归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于一向没有产业的百姓,官府就拿出粮钱赈济他们;对于因为战争而死暴尸荒野的人,官府就收敛安葬他们。没过多久,泽州就成了百姓的一方乐土。四、1. A(于是)(闻:使……听到/听说。志:意志/记载。疾:厌恶/快)2.(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吴王愤怒地改变了脸色,(很)不高兴。3.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5.①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②民本(以民为本、以民为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