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
【预习新知】
阿拉伯帝国
1、建立: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 ,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伊斯兰教: 世纪初, 创立伊斯兰教,他的言论后来被汇集为 ,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3、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 ,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 。
4、阿拉伯帝国
(1)建立: 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 、两河流域、伊朗和 ,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 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 等。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 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
(3)经济
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 ;
②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文化
①翻译古代 、印度、 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 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 、 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崛起
(1)13世纪,信奉 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 部分地区。
2、建立
(1) 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 ,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2)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 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政治制度
(1)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 ,他既是 ,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 的最高所有者;
(2)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 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 。
4、经济
(1)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建立:4世纪初, 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 ,政令不够统一。
(2)印度教:笈多帝国时期,由 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
(1)建立:11世纪, 入侵印度。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 为国教。
(2)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 、立法、司法和 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 担任。
3、日本
(1)形成:
①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 和 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 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③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2)幕府统治
①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形成。
②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末,武士集团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 。
③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 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
④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 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4、高丽与朝鲜
(1)7世纪末, 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 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3)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 ,地方划分为 ,推行土地国有,引入 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4)14世纪末,高丽大将 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 。
(5)16世纪末, 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巩固训练】
1.新都巴格达建成后,一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政治中心。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印证了(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C.阿拉伯的商品价廉物美且种类繁多
D.巴格达有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作用
2.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B.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3.菲利浦 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写到:“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政治秩序稳定 B.贸易范围广泛 C.政教合一突出 D.文化发展繁荣
4.中世纪时期,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欧洲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可用于说明( )
A.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转型 B.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影响
C.文明的交流推动社会发展 D.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5.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缴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6.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并成为文化中心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
7.下图是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体小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封面。有关伊斯坦布尔的回忆符合史实的是( )
A.见证了阿拉伯帝国的鼎盛和辉煌 B.15—16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国的造纸术经此地传入了欧洲 D.1世纪中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8.关于阿拉伯帝国文明地位,权威的科学史学家的评价是,纵向来看,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启后”理解正确的是,阿拉伯文化( )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B.融合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C.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D.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分水岭
9.有学者认为:“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西亚的地中海文化的统一性,在这种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极了。”该学者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具有独立发展的特点 B.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C.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成为文明传播的媒介
10.有学者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阿拉伯科学时说道:“当我们想起哥白尼天文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所谓‘哥白尼革命’的概念时,我们便不难想象到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与在他以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天文学家们之间的交融了。”其意在说明阿拉伯文明( )
A.呈现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B.推动了西欧科学革命的到来
C.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D.融合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成果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亚洲)。根据材料“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涉及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中亚和突厥、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东欧的俄罗斯以及非洲东部,汇聚当时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商品是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D项正确;
没有和其他世界的城市作对比,无法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
“阿拉伯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主旨“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作用”,而“阿拉伯的商品价廉物美且种类繁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可知,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将大量的建筑人才、建筑材料运来,并且调动了大量的士兵来进行建造,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在国家的权威,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从中国运来”“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等可知,当时巴格达城贸易范围广泛,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与文化发展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经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说明文明交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材料涉及社会转型而非是思想解放的作用,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是社会对文化的作用,排除B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多元文化一体,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日本)。根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及所学知识可得,大庄园享有不向国家纳税的特权,对中央集权形成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武士集团的势力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相关信息,且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A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的信息。
B材料只反映出了古代拜占庭帝国大量学者逃到西欧,但并没有说文化中心转移。
C材料看不出意大利具备成熟的文化体系。
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所以使得以前东罗马帝国大量的学者转移到西欧,反映出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近代(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可知,伊斯坦布尔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15-16世纪,帝国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B项正确;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在8世纪中期后,且疆域范围没有到达伊斯坦布尔,排除A项;
中国造纸术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排除C项;
1世纪中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说法没有史实依据,排除D项。
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从阿拉伯语书写的这些古代希腊与罗马巨著开始,点燃了复兴的火炬,故选A项:选项B属于“继承”而非“启后”,C项直接推动表述不科学:D项应为桥梁而非分水岭。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化构成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基本上是由希腊化的近东文化和波斯文化两股主流汇合而成,它既是新月沃地古代闪族文化逻辑发展的继续,也是西亚地中海文化统一性的集中表现,阿拉伯的文化保留了希腊文化和伊朗文化,成为了文明传播的媒介,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希腊文化和伊朗文化,并不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其他文化,传播了这些文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阿拉伯地区的地理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与在他以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天文学家们之间的交融”可以说明阿拉伯的天文学对哥白尼学术的影响,即该学者意在说明阿拉伯文明推动了西欧科学革命的到来,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呈现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故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明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故C项排除。“融合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成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