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
【预习新知】
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两次工业革命
1.主要基础知识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前提:_________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①圈地运动提供____ ___; ②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__ ____; ③海外___ __日益扩大 前提:欧美_____ _____制度确立 条件:①资本主义世界___ ____初步形成; ②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______; ③科学技术进步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____年代到____世纪初
成就 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 动力:万能___ ____ 交通运输: _ ____、___ ___ 标志性成就:____的广泛应用; __ _____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交通业等产业发展 交通运输:___ __、__ __等新型交通工具 通讯: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等
影响 1)对欧美:①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___________”,英国成为___________; ②生产组织形式:普遍采用___ __制度 ③引起社会变革,__________阶级和____阶级产生、对立④___ ______进程明显加快 2)对落后地区:逐渐被卷入______________;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对世界: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1)对欧美:①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________” ②生产组织形式:________即垄断组织出现。 2)对落后地区:沦为___________ _______;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对世界:欧美工业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______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
①___ ____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第一次主要是生产经验);
②英国、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先进国家齐头并进(第一次只有______一个中心);
③俄日等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以___工业部门为主导(第一次以轻工业为主)。
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棉纺织业: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① 发展: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 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 、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经历了织布——纺纱——织布三个阶段持续递进的技术革新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工厂制度
①目的: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
②发展: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 ,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③结果: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3)蒸汽机
①过程:1782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②作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③意义
A. 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B.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 。
C.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 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4)扩展: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 和 ,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主要表现: 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成就
① 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② 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③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4)特点
①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 、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③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__ __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__ __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__ __。
(3)阶级结构
①工业革命造成社会__ __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__ __,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③__ __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④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__ __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4)社会生活
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__ __,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②现代工业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人们的__ __有所改善。
③休闲娱乐和群众性__ __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 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④__ __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⑤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2.消极影响
(1)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__ __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__ __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巩固训练】
1.经济史学家斯文·贝克特说:“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使其有能力在经济、法律、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军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领地,英国的工业化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此论断强调英国( )
A.工业革命兴起的政治前提 B.建立起庞大的海外殖民地
C.工业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就 D.面临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
2.从1798年开始,伊菜·惠特尼采用“先大量生产可替换零件,然后由少量工人完成组装”的方式,为美国政府专门生产轻型武器装备。此后,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迅速传遍美国,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规模生产之父”。由此可以推知,标准化生产模式( )
A.使美国成为“世界工厂” B.改变分散的手工生产状态
C.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D.提高工业生产机器化程度
3.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地区的铁路公司投资回报率很高,再加上各邦政府出于军事目的积极从国库中拨巨款建设铁路,使得这一时期德意志地区铁路迎来了大发展。这一现象客观上( )
A.妨碍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B.加剧了法德矛盾对立的局势
C.推动德意志工业化的起步 D.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4.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在这一方面,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阶层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 )
A.贫富差距加大 B.产业变革内驱力强
C.棉纺织业发达 D.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5.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为避难而移居英国,包括许多技术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方面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工匠精神改变经济发展的面貌 B.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多种因素共同为经济转型奠基 D.宗教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6.下表是1844至1894年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单位:百万英镑)。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英国( )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44年 51.0 5.2 3.5 51.4
1864年 165.3 10.4 25.3 142.7
1874年 173.4 23.7 47.1 205.3
1884年 169.0 24.6 59.6 196.6
1894年 156.4 30.6 75.3 173.5
A.电力技术的推广一度受阻 B.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C.第二次工业革命速度放缓 D.政府干预降低了经济活力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并不是主要的新技术发明者。在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创制、化学的应用等技术方面,美国最初都不占优势,但美国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这说明美国崛起主要是由于( )
A.利用好后发优势 B.垄断组织的推动
C.生产方式的创新 D.建立完整生产链
8.1860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业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人口已从世纪初的约占80%降到约占30%。这一结果( )
A.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B.削弱了农业基础地位
C.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D.导致工业品市场萎缩
9.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资本家专注于推销纺织品,凭借庞大的殖民地市场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主导产业却明显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过分依赖殖民地市场不利于产业升级
B.海外殖民地保障其经济持续领先世界
C.必须为国内过剩的低端产能寻找市场
D.传统纺织业足以引领英国的产业革新
10.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系深色领带或领结,穿浅色衬衣。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 )
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和
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 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政权基础上的,故此论断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政治前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殖民地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背景,而不是其成就,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答案:D
解析:由上述分析可知,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机器化程度,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且材料所述范围仅限于美国,排除A项;工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分散的手工生产状态,排除B项;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铁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钢铁、煤炭等资源,因此德意志铁路建设带动了德国重工业的发展,答案为D项。铁路建设推动交通发展,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排除A项;德意志的铁路建设与法德矛盾无关,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化起步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
材料讲到富人、中间阶层人士、穿人对时尚服饰的消费投入不同,但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时尚服饰的材质,不能得知英国棉纺织业发达,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C项正确;工匠精神影响经济发展,“改变”说法夸大,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材料中现象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条件尚未成熟,排除B项;宗教改革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宗教改革是时代大背景,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由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额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数额却在上升,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机器动力的类型和推广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在世界殖民体系中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英国此时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因果关系颠倒,排除B项;美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加以改造创新,是生产力的创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学习技术并进行改造创新,未涉及完整生产链,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读题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在美国推广使用,到19世纪末,美国农业劳动人口在总劳动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反映出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力大幅提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成为自由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A项正确;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会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被削弱,B项错误;城市化进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结合美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可知,美国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城市化进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C项错误;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自由劳动力进入城市,会增加对各种工业品的需求量,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品市场的增长而不是导致工业品市场萎缩,因此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选择A:据材料“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主导产业却明显发展迟缓”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专注于扩大市场和获取利润,忽视了产业升级和技术提高,这导致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排除B:“保障”夸大了海外殖民地的作用,且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使英国经济持续领先世界。排除C:英国热衷于开拓市场是为了获取丰厚利润,并不能说明其低端产能过剩。排除D:传统纺织业引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发展重工业。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欧美社会经济的影响。选择D:材料述及20世纪西装平民化和牛仔裤等成为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穿的服装,这与自由平等的社会思潮的传播、工业革命后经济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大的关联。排除A:工人社会地位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材料中西装的穿着人群的变化主要体现了西装平民化的趋势,这与休闲实用无关,西装并不属于“休闲实用”的服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