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
【预习新知】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经济因素) 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背景及影响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 的深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 经济的大发展造成严重的 趋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寻求 和- ,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新浪潮。 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及影响: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三国跳跃式发展,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其中 和 的矛盾最为尖锐。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军事因素)
1、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主要矛盾一: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二: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主要矛盾三: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2、三国同盟; 原因 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过程 1879德奥结盟
1882《三国同盟条约》
3、三国协约; 原因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 德国咄咄逼人,
英国力不从心, 放弃孤立, 寻求盟友。
过程 1892《法俄军事协定草案》
1904《英法协约》
1907《英俄协约》
3、影 响; 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科技条件)
1、传统武器的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式武器的研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运用

四、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思想因素)
1、军国主义
成因: 近代以来,欧洲战争不断,进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0世纪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
2、极端民族主义
表现 : 德国 ,俄国 ,列强宣传
3、影响: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战争日益迫近。
五、一战爆发的原因(总结)
⑴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⑵具体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日益加剧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战争,使世界大战具有物质上的可能。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世界大战具有思想上的可能。
⑸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欧洲的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
西线:英法军队、   
东线:德奥联军、俄军
南线:奥军、俄军及    军队
2.进程:
阶段 主要事件
1914—1915年 (1)德军进攻法国 (2)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   ”破产 (3)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    ”要求
1915— 1916年 (1)凡尔登战役和    战役使双方伤亡惨重 (2)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1917—1918年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在    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3.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    的失败而结束。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__ __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__ __》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__ __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__ __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__ __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__ __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__ __”“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地位: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国联是第一个由__ 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和安全。
(3)局限性:国联形成决议的“__ 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__ __、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局限性
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执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用来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3.国际形势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__ __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__ __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__ __的运动日益高涨。
【巩固训练】
(一)巩固训练
1.到1914年,美国和德国在若干领域的生产都超过了英国,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德国的挑战更为严重,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只不过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国际竞争最激烈的一个方面。材料反映了( )
A.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B.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被抛弃 D.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2.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下图)。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这一时期( )
A.具备普遍和权威特征的国际组织已经建立
B.英法力图操控国际新秩序
C.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国际组织的数量出现激增
3.下图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B.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 D.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4.泰勒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难以与循序渐进的理性文明相协调。20世纪的文明人在野蛮性方面超过了早期所有的野蛮人,而且,他们的文明之优点——组织、机械技术和自我牺牲精神——使战争的野蛮性愈发骇人听闻……欧洲文明已经被天平称过,并且发现是不足的”。该观点意在说明( )
A.对欧洲文明成果进行反思 B.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破坏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越性 D.否定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5.下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
A.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 D.赞扬达成广泛共识的“十四点原则”
6.下图是1902—1930年英德等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这表明( )
A.战争迫使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
C.英国始终是对华最大资本输出国 D.一战改变了列强侵华的传统格局
7.“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把帝国推向民主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这反映了德国发动一战主要是由于( )
A.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B.国内民主势力强大
C.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D.英德商业竞争激烈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9.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建设一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海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1920年,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上事件作为史料可以证明( )
A.《五国条约》收效甚微,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B.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C.日本势力的扩张已威胁美英在亚太的利益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10.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选择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因此材料“到1914年,美国和德国在若干领域的生产都超过了英国…”揭示的是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排除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自由贸易政策被抛弃是在罗斯福新政后。排除D: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国际秩序。选择B:一战之后,法国想要通过赔偿严厉制裁德国,而英国想要通过让德国恢复经济来获得赔偿,体现了凡尔赛体系中英法对德国的压榨,折射出其力图操控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赔偿问题的态度,没有体现国联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涉及国际组织数量的问题。排除C:《非战公约》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材料没有涉及。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的背景。选择B: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四大国国防费用总体呈上涨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欧洲列强为争夺殖民地而矛盾加剧,纷纷增加国防费用开支,这说明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排除A:英国在1900—1910年国防费用支出呈下降趋势,“持续大幅增加”说法错误。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欧洲四大国中,德国占有的殖民地少,但是其国防费用增长的多。排除D:材料信息是欧洲四大国国防费用,而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选择A: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难以与循序渐进的理性文明相协调”“使战争的野蛮性愈发骇人听闻”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泰勒的话是在反思欧洲文明。排除B:材料指出了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破坏,但实质是对欧洲文明的反思。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得不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越性。排除D:材料没有否定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体系。选择A:图中的国家看似都赞同威尔逊的主张,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枪,隐藏着各自国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各自的利益诉求,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排除B: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材料时间为一战后。排除C:漫画的主旨是各国利益不同,和平基础很脆弱,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方式。排除D:“广泛共识”用词太绝对,且与漫画寓意相悖。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国家在华投资比例总体下降,而日美在华投资比例上升,其中日本上升幅度最大,这是因为一战爆发后,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和美国扩大在华投资提供了便利,这改变了列强侵华的传统格局。排除A:材料只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不能体现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排除C:1930年,日本在华投资比例最大。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德国统治精英们从1900年开始,就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还在非洲和海外与英国进行挑战,据此可知,德国发动一战的主要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以抢占更多的海外殖民地,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对华工的高度评价,可看出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选择B: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一场海军军备竞赛,致使大国间矛盾加剧,材料反映的即是这一现象。为了调整海军力量对比和重新划分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需要召开国际会议来进行协调。排除A:材料中时间是“1920年”,《五国条约》是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为了限制各国海军军备而签订的,A项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势力的扩张已威胁美英在亚太的利益”。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列强纷纷参与海军军备竞赛,并非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出现变化。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参加一战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依据材料“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可以看出中国劳工为协约国提供了劳动力,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说明一战华工出国为一战以及中国成为战胜国做出巨大贡献,B项正确;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原因是忙于战争,无暇它顾,排除A项;C项夸大了华工出国的作用,排除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未收复山东主权,而且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不是华工出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